
「乃至十念」之行是落實「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信和願
上文談到我等凡夫自心生起的「信、願」是靠不住,因為「觀心無常」故,但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公認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如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更有人認為「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詳見2018年12月16日佛門網的拙作。
上文談到我等凡夫自心生起的「信、願」是靠不住,因為「觀心無常」故,但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公認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如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更有人認為「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詳見2018年12月16日佛門網的拙作。
我們今生在不同的因緣下接觸佛教,又為了不同的目的學佛,但佛陀及諸佛皆因一個目的而出現於世,為人說法,破惡生善,拔苦予樂,所謂「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欲令沉淪苦趣的眾生,永離生死,捨娑婆濁世穢土,歸極樂佛剎淨土,常住涅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將釋尊的一代時教,歸納為定、散二善,云:「定即息慮以凝心 , 散即廢惡以修善」,前者是《觀經》前十三種定觀,後者是後三輩觀。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依四十八大願,歷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圓滿「報土」,並在極樂世界成就的同時,阿彌陀佛取得正覺,成為「報佛」,並即以其光明名號的「報法」,廣度十方眾土。
前文討論過「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嗎?」,但依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判立的淨土之「要、弘」二門,我們方知淨土之「弘願」,本是彌陀世尊所說的名號救度之「報法」,有別於釋迦世尊所說的淨土之「要門」,才是八萬四千「化門」之一。
佛教可分為「教、理、行、果」四個範疇來修學,但從學佛的人來說,亦即是「信、解、行、證」。一般來說,「信為功德道源母」,又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所以,常言道:信佛是智慧開始。
很多佛門中人因糾結在因果問題,而不信受「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或認為淨土法門是「自力修行」、「從因向果」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一,詳見前文。無可置疑,佛教是講因果的,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強調「深信因果」,「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
人雖是萬物之靈,但以人類的智慧,極其量只可以想出一個能造物的「神」,高高在上,主宰一切,而人是無法想出一個「佛」來!
佛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換言之,任何有情識的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智慧德相,堪可作佛。佛具足「智慧德相」,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但因「妄想執著」,是未覺悟的佛。
前文引善導大師的《法事讚》第一首偈「讚教興」,提及長久以來、極具爭議性的一個佛教問題--佛法之「平等性」和「差別相」,或偈中所言的「同」和「別」,特別是如何看待淨土法門,是否與八萬四千法門「同」,還是與八萬四千法門「別」?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宣示淨土法門之前,先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並在經末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