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的兩大宗旨──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
《觀經》是一部十分奇特的經書。此經內容涉及釋尊的教化,尤其是定善 (觀行) 方面,很多祖師大德以其本宗思想註解,看似頭頭是道,不乖大義。但是,此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顯彰彌陀的教化,尤其是念佛方面。兩者關係十分微妙,令人容易混淆。
《觀經》是一部十分奇特的經書。此經內容涉及釋尊的教化,尤其是定善 (觀行) 方面,很多祖師大德以其本宗思想註解,看似頭頭是道,不乖大義。但是,此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顯彰彌陀的教化,尤其是念佛方面。兩者關係十分微妙,令人容易混淆。
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真身觀」時,有一對「光攝三緣」的問答,廣顯「念佛三昧」的真義,云:「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義:
《觀無量壽經》的第七「華座觀」,阿彌陀佛應聲即現,住立空中,說明阿彌陀佛,身徧法界,但現世凡夫眾生障重見盲,未開天眼,無由得見。所以,釋迦世尊說是語時,彌陀世尊即時現身,二尊許應無異,說明諸佛有感必應,隨時隨地能夠顯現人前。
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究竟阿彌陀佛以什麼法力、用什麼方法去救度十方眾生呢?簡單來說,就是阿彌陀的「佛本願力」 (他力),有別於眾生的「自修持力」 (自力)。
上文談到心、身、土的辯證關係,三者相依互存,故此從修心,或從修身,或從「修土」入手而求淨,基本上是一樣。彼此無分高下,反正殊途同歸。
淨土思想是大乘菩薩教,而大乘菩薩教的精神在於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菩薩聖者廣修六度萬行,以功德迴向一切法界眾生。菩薩是能化,眾生是所化。若從兩個方面對應來看,兩者相輔相成,更體現淨土教的大乘菩薩精神
一連數篇談及修習淨土法門的因緣,大家都心中有數,略知自身所處的時空世界,猶如火宅。在此國土危脆的大溶爐裡,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把握時機,即時接受「釋迦此方發遣」和起信「彌陀彼國來迎」,此後「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奉什麼法呢?
釋尊在世時,人們雖處於惡世,但有佛陀觀機逗教,宣說正法,善知識為勝友,更有佛陀親證,如學校內有校長和良師、同學及課程、教材等,因材施教,對症下藥,較易成就道業,所謂「有教、有修、有證」,是為佛教的「正法時期」(佛在世的五百年)。
生死是一大事因緣,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所謂「未知生,焉知死」,「生」尚且知不多,何況「死」?釋迦牟尼佛是覺行圓滿的智者,他在2500多年前已對生死問題有深入的研究,並曾提出了徹底解脫生死的方法。
淨土宗的宗祖善導大師編著《觀經四帖疏》時,先作偈云:「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道者,出家眾;俗者,在家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