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乘第十九願往生者,必須迴向發願,方可得生極樂?
如上文所說,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主動問阿難,引起與會大眾注意「胎生」問題,說明疑信佛智,不乘佛力者(乘第十八願),若憑自力「修諸功德」者 (乘第十九願)或「修習善本」者 (乘第二十願);縱使得生,蓮華未開,仍處於「蓮胎」,又名邊地、疑城、懈慢國等。
如上文所說,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主動問阿難,引起與會大眾注意「胎生」問題,說明疑信佛智,不乘佛力者(乘第十八願),若憑自力「修諸功德」者 (乘第十九願)或「修習善本」者 (乘第二十願);縱使得生,蓮華未開,仍處於「蓮胎」,又名邊地、疑城、懈慢國等。
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末段開說「胎生」文,示意往生極樂世界有兩種不同的出生方法,即化生、胎生。我們所處的世界有「胎、濕、卵、化」四生;「胎生」具有己緣、父緣、母緣,而「化生」只具己緣則可。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蓮華化生,何以有「胎生」之說?
所謂「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每個法門都有「教、理、機、行、益」等多方面的內容。
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 第十八、十九、二十願,都說「十方眾生」皆是彌陀救度的對象,但釋尊在《無量壽經》只向在場的已發或當發「菩提心」的聲聞及菩薩弟子,提及上、中、下三輩根性不同的機眾,皆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得生淨土,略嫌未盡顯「十方眾生」之義。
宗弘法師較早前首度來港弘法。法師在安徽弘願寺擔任講師,也會到位於福建的分道場安福寺主持法務。談到香港,他覺得香港佛教徒對信仰的了解比較深入,學佛氣氛也好。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極簡單,卻非常殊勝。 可惜很多人卻沒有好好了解當中的奧妙,甚至以為是一些學識不高的老人家的迷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