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位於莫高窟第45窟北壁。成於盛唐。後亦由吳榮鑒、馬玉華、沈淑萍 臨摹成複製作品。
觀無量壽經變是根據《觀無量壽經》繪製的,這佛經敘說如何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求往生西方淨土。
此畫分為三部分,包括中央主體部分,繪畫了「西方極樂世界」;另外兩部分為兩側的「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觀」。
壁畫的中央主體部分刻畫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景象。此畫與經書所述的情景一致,圖中有七寶池,池中充滿八功德水,池底鋪以金沙;周圍又有以金、銀、琉璃和瑪瑙 等砌成的台階,遍植七寶樹,奇禽異鳥,美音縈繞。七寶池中現出一片宮殿樓閣,曲欄平台,輝煌壯麗。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管者,正在說 法,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分列左右,聖眾圍繞。平台上樂隊分列演奏;舞伎踏腳而舞;迦陵頻伽(美音鳥) 亦撥彈琵琶,載歌載舞。
經變圖左側為未生怨故事,敘述印度頻婆娑羅王在其太子阿闍世未出生前已與其結怨。佛經講述阿闍世太子受到壞朋友的教唆,將父親頻婆娑羅王囚禁深宮,斷其糧水,欲餓死其父。王后韋提希夫人為拯救丈夫,身抹酥蜜麵粉,在瓔珞裡盛果漿,偷偷獻給國王充飢,以延續性命。阿闍世發現後,盛怒之下欲殺母,幸被二大臣阻 止。阿闍世因此將母親也囚在宮中。被幽閉的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陀頌禱,請教她和國王與逆子的前世因緣,並祈求佛陀,以求解救;佛陀為其說法,講述如 何觀想西方極樂世界。
經變圖右側為十六觀,表現了韋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緣由,決心皈依佛法,採用16種觀想的方法,往生西方淨土。佛經中對每一「觀」都有所解釋,而畫家又按自己的想像繪畫出有關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