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願」就是第十八願
淨土宗的宗祖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然娑婆化主因其(韋提希夫人)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善導大師為淨土宗的「要門」和「弘願」所下定義,上文已略釋了「要門」,以下續釋「弘願」。
所謂「別意」者,即彌陀世尊的教化有別於釋迦世尊的意思,而「弘願」者,即彌陀世尊已發了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極樂淨土。善導大師引《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所以,四十八願都一一歸結在第十八願,是淨土宗的根本願,簡稱「本願」,就是「弘願」。若然阿彌陀佛沒有成就「弘願」── 第十八願,則沒有阿彌陀佛了!我等凡夫眾生亦沒有被阿彌陀佛救度,更無得生彌陀淨土的機會,淨土法門亦無由而生,承傳至今!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成佛了,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名號功德,成就了第十八願──「本願」、「弘願」,從今以後,阿彌陀佛的重願是真實不虛,其願力已成為能力,即「佛本願力」,故此是「安樂能人」。他現以酬因之身,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接引一切依「弘願」、「本願」的一切善惡凡夫到其國土,故善導大師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極樂世界是彌陀的圓滿報土,以真實功德莊嚴,故一般菩薩教稱為「實報莊嚴土」。根據《大乘同性經》言,報土成佛者是報佛,故知阿彌陀佛是報佛,有別於在化土成佛的化佛 ──娑婆化主的釋迦牟尼佛。以酬因之報身的阿彌陀佛,成就了名號功德,攝化十方念佛眾生,使他們能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得生淨土。
「增上緣」雖是外緣,但不是普通的助緣,如經論云:「不生障礙者,根塵相對之時,隨對隨起,悉無所障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更清楚地指出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的作用,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三種決定性的作用根本地改變我們的命運 ──是凡是聖、生死與涅槃! 彌陀的教化在於其「弘願」,即「本願」,十方眾生衹要稱念名號,如善導大師以四十八字演釋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行者可從其中一門,得生淨土
「弘願門」的特點在於依彌陀教化,順應彌陀本願,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彌陀淨土,稱為「本願稱名」,是全仗他力,得生淨土的法門。此信靠「弘願」,一向專稱佛名,乘「佛本願力」得生淨土,明顯地與循「要門」入淨土行者,依釋迦教化,以「自修持力」、修定散善而迴願,求生淨土,兩者不同。
原則上,雖然行者可隨從其中一門入而得生淨土,但從教理依據、力用取向和修持方法來看,「弘願」和「要門」都截然不同,故是兩門而非一門。故此,淨土行者應選擇一門,契合自己根機,將心安住一處,一心專注奉行,可得往生彌陀淨土。
二尊二教的比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了釋迦世尊所教的要門和彌陀世尊所教的弘願門後,隨即說:「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兩尊一遣一喚,配合得天衣無縫!
其後,他分析《觀經》的宗旨時,云:「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何以一經有兩宗?前者正是釋尊教 (淨土宗的要門── 觀佛見佛),後者是彌陀教 (淨土宗的弘願門 ── 念佛見佛),如《觀經》的真身觀所述,再一次證明淨土法門是二尊二教,別具特色。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者, 即此《觀經》的主旨在於引導「要門」行者,祇要一心迴願求生,乃至一向專稱佛名,即可蒙佛接引,必得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末段總結淨土法門的二尊二教時,明確地指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為何佛意在於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非以定散兩門的功德迴願,求生淨土呢?
弘願者,佛意在於眾生仗佛本願力,而非憑自修持力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多次指出我等是佛滅後的生死凡夫,修定善時,心想贏弱,未得天眼,神識飛揚,觀難成就等,又修散善時,內懷虛假,貪瞋邪偽,「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可知以定散兩門的功德迴願,求生淨土者,往生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是業力成就的娑婆世界的本質,是煩惱成就凡夫的本性使然,故言「惡性難侵」,凡夫難改變一絲一毫!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三心釋〉指出:「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淨土行者應反省一下自己的定散二善的修持力,能「持」否?有時簡單如每天做十分鐘運動也不能堅持數天、數週、數年,乃至上盡一形,所以生死凡夫的「自修持力」是十分脆弱,不可靠的。若淨土「要門」行者中途「自修持心」或「菩提心」退失,未能一心迴願求生至臨終「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亦無從來迎。
相反地,若淨土「弘願」行者,順彌陀本願,信受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當即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護念不捨,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言「業事成辦」,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此是彌陀世尊以光明名號攝化念佛眾生,是彌陀世尊的「佛本願力」和不虛作住持功德力用,是彌陀世尊迴施給念佛眾生真實功德所致。
善導大師「細判」淨土宗的「要門」和「弘願」,分別而說,給淨土行者更清晰地明白種種淨土門,在「自修持力」和「佛本願力」兩者之間,再一次作出決定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