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下下品生者住胎「十二劫」的問題
一般初修淨土法門的人聽聞「三輩九品」之經文後,不問因由,自然希望能爭取蓮生上品,總不屑以「下品下生」得生淨土。一者,下品下生者皆是五逆十惡凡夫、天理不能容的社會敗類,幾乎沒有人自認是此品輩眾生。
一般初修淨土法門的人聽聞「三輩九品」之經文後,不問因由,自然希望能爭取蓮生上品,總不屑以「下品下生」得生淨土。一者,下品下生者皆是五逆十惡凡夫、天理不能容的社會敗類,幾乎沒有人自認是此品輩眾生。
上文引善導大師所言,說明九品凡夫雖然遇緣有異,受法不同,本來認定以散善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求生淨土,但他們只要清晰明辨,隨時隨地決定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便往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概括地說出三輩九品的文意,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
《觀經》的下輩觀是第十六觀,即最後一觀。從得生機類而言,這是最下劣的一類眾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又云:「此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
《觀經》,又名《十六觀經》,其中前十三觀說以定善觀行工夫,迴願求生淨土。此乃韋提希夫人啟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釋尊應許宣示之。
釋迦牟尼佛針對我等佛滅後未來世的娑婆世界凡夫,在《觀經》自開三福,巧妙地宣說下品下生文,以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演繹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第十八願,救度十方眾生,字字珠璣,意義深遠重大!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依下品下生文義,信受彌陀救度,願生西方淨土,當下一心專稱彌陀佛名,即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讀過或得聞釋尊在《觀經》講述下輩觀的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作為受益者,自慶得往生之大利,悲喜交集;亦有人感到委屈,不服氣、不明白:自己精勤修行,一生行善,尚未敢言免輪迴之苦,枉論得生淨土;如今卻有臨終的五逆罪人,只要「至心念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竟能不為業力繫牽,便可出離三界生死,得生淨土?
前文曾說,釋迦牟尼佛針對我等佛滅後未來世的娑婆世界凡夫,自開《觀經》下品下生文,以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演譯《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 第十八願,救度十方眾生。上文討論了「少善根福德」及「逆謗」問題,今次探討另一存疑:「十念」問題。
雖說《觀經》的下生下品文是釋尊為我等博地凡夫度身訂造的一套出離生死、得生淨土的方法,但有很多人對此存疑。其一,少善根福德的下下品者如果能得生極樂世界,是否與《阿彌陀經》所言相違呢?
有讀者讀了上一篇文章後,得悉釋尊在《觀經》下輩生想文中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心生歡喜,隨即生起一個疑問:「下輩生者既是遇惡凡夫,即是『少善根福德』的人,《阿彌陀經》不是說這些人『不可以』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