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極樂淨土的最佳宣傳品(三)

上一篇文章指出釋迦如來為了令眾生發願得生極樂國土,故在《佛說阿彌陀佛》的前半部份(約三分之二)說明極樂國土的「國主莊嚴」、「眾生莊嚴」、「國土莊嚴」和「法莊嚴」之殊勝,來吸引眾生求生極樂淨土。至於《阿彌陀經》的下半部份則是說明得生極樂國土的方法,本文將會逐一說明。

閱讀更多 »

極樂淨土 vs. 兜率淨土 (三)

上一篇的文章已從得生方法,來比較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及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本文會進一步,從眾生的身相和淨土的莊嚴來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進行比較。

閱讀更多 »

極樂淨土vs. 兜率淨土(二)

上一次的文章已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及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作了一些介紹,本文會進一步從得生方法,將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進行比較。

閱讀更多 »

凡聖之間──《三時繫念佛事》 (三)

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處於我們身處的娑婆世界的西方,正如《佛說阿彌陀經》記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又指出,極樂國土之所以名為「極樂」是因為「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閱讀更多 »

凡聖之間──《三時繫念佛事》 (二)

本文除了處理在《三時繫念佛事》所展示的他界──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另一重點將會處理當中所展現出的終極他界思想──唯心淨土。此唯心淨土的思想巧妙地將遠在「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與人世間的眾生宿至零距離。

閱讀更多 »

凡聖之間──《三時繫念佛事》 (一)

在佛教的輪迴觀之中,有著豐富的他界思想。佛教教義中所理解的「他界」 (梵語﹕paraloka),又作他世、他土。就理論而言,有情眾生未得到解脫時,將按其業力而遍歷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等諸世界中。

閱讀更多 »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