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談淨土宗特色之三凡夫入報

本文錄自慧淨上人所著「淨宗特色」一文。因分項清楚,對於初習淨宗或修行有年的人士,都甚為方便,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因此全篇載錄。這是本文的第三部份。

三、凡夫入報

1. 彌陀報土乃是為凡夫所施設公開之淨土,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設立“凡夫入報問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彌陀報土”之義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
這一段問答簡明扼要,就像日月朗照天空一般,清楚明白毫無模糊。

2. 凡乘托彌陀本願之救度者,不論善人惡人,皆入彌陀無為涅槃之高妙報土,皆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之最上極果。此即是《大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本願王──第十八願的宗旨。猶如水流原歸海,月落不離天;遠離彌陀本願大海,十方眾生即無歸處。

3. 曇鸞大師說:“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在娑婆來講有三三九品的差別,推而說之就是八十一品、無量品的 差別,但是到極樂世界之後就沒有一二以及初地、二地、三地……的差別。以凡夫來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行善的人到善處,造惡的人到惡處,有 種種高低品位的差別,怎麼會說都一樣呢。之所以都一樣,那是因為彌陀名號不可思議的力量,是無法以我們凡夫的智慧來臆測衡量的。比如:善導大師於盛唐時期 顯現的是一位高僧,慧淨本身於末法時期是一位庸劣的凡夫身,可是我們都依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本願力量,所以到極樂世界後,善導大師不增加,慧淨甚至其他 人到了那裡也沒有減少。

4. 彌陀淨土是高妙的報土,而一切善惡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願他力,而非凡夫自力。若論五乘,凡聖善惡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萬 別(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報土,同證法身(一果)。十方眾生有等覺菩薩,也有五逆謗法,若依自力,則各人果報千差萬別; 若依彌陀願力,則上下無別,一同往生高妙的報土,一同證悟光壽無量的極果。

5. 往生極樂世界者都是具有同一念佛正定之業,因為業因相同,所以果報沒有品位高下的差別。

6. 第十八願是“機(眾生)法(彌陀)一體”的,同時這一句名號是“名體一如”,而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也是“依正一如”,因此,稱念彌陀名號,就是接觸彌陀的本體,如是因如是果,當然就會進入彌陀的淨土。

7. 阿彌陀佛成佛之後的“正報”──就是阿彌陀佛的身體,所謂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壽無量”就代表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一切功德和力量都是無量而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建的極樂世界就是“依報”,是清淨莊嚴、第一義諦的妙境界相。

8. 阿彌陀佛,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是酬因報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此是彌陀本願。如是因,如是果。

9. 善惡凡夫範圍很廣,因為世人不是聖人就是凡夫,凡夫當中不是善人就是惡人,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是要救度在三界六道苦海的眾生,聖人已 脫出三界六道,只有善人和惡人還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中需要救度,而彌陀救度的對像是不論善、不論惡,不論會修行、不會修行,一律平等。同時,讓善惡凡夫往 生的這個“生”,是生到報土,而不是化土,更不是另外一個地方。所以依照本願稱名,每一個人的往生都是進入報土。

10. 眾生雖然有善、惡、九品的差別,但如果九品統統依本願而稱名,九品就只是一品,到淨土也就沒有九品,因為統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為強緣,直接進入彌陀的報土。所以在這裡沒有九品,當然到那裡也沒有品位階級。到那裡都是進入報土,報土只有一個境界,沒有種種的差別。

11. 阿彌陀佛以祂本願所成就的果報的淨土,不管是凡夫也好,聖人也好,要以自己的力量所累積的種種善事功德而成就的種種高下不同的功夫,通通不能夠進 入。那怎麼辦呢?不管是三乘的聖人,也不管善惡的凡夫,只要通通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能夠通通的、平等的進入報土成佛,這個叫“凡夫入報”。

12. 們所說的彌陀淨土是報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極樂世界,不論凡夫、聖人都可以入報土,不過必需是本願稱名,才能夠入報。

13. 完全依憑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直接進入涅槃境界,這是在哪一願呢?就在第十一願。第十一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 正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願願都已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獲得了第十一願的利益,完全沒有品位階級。因此,這個法門是橫超的,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 行、十回向、十地,如果需要經歷這些,就有品位階級,而不是獲得第十一願的利益。

14. 能夠信機信法,就能夠肯定凡夫入報;肯定凡夫入報本身就是信機信法。

15. 在這娑婆世界根機有善惡利鈍,可是同樣念佛,這個法是強緣,使得善惡利鈍的凡夫都通通往生在正覺華上,所以就沒有“一二之殊”,沒有三、九、八十一種種的差別之相。

16.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愚痴、罪惡、苦惱的凡夫所發願、修行、成就的清淨無染的報土。極樂世界又名為“安樂世界”,又名為“安養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充滿平安、喜樂、清淨的世界,是無憂無苦、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世界,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17. 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表示沒有分段苦,也沒有變易苦;“但受諸樂”,表示“有人的樂,有天人天樂,有禪定之樂,但又沒有污染,同時也有佛的樂”,諸佛菩薩所具備的樂他都有,這樣才能稱為“諸樂”。佛的樂就是涅槃之樂,叫做大樂。

18. 《大阿彌陀經》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無量壽經》言:“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 王,是十方諸佛所不能比較的。《無量壽經》言:“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知彌陀淨土是報土,佛是諸佛王,土是超諸土。

19. 在這個世間,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我們依附的環境(居住的地方),它們是各自分開的,不一樣的,而且互相隔礙,不能自由。阿彌陀佛的境界卻是融通無礙,依報跟正報是一體的,依報就是正報,正報就是依報,所以阿彌陀佛的本身跟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境界。

20. 極樂世界雖有依報與正報,但實質上都是一樣的涅槃;不只是正報的眾生證到涅槃,即使是依報環境也等同涅槃,使得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證入涅槃。再者,若論涅槃,是無始無終、本來常住、不經任何造作。安樂淨土、極樂世界則是有始無 終,由彌陀清淨願心所成就,並不是空寂無相,而是有相的淨土,雖然是有相的淨土,卻是常住不變,而且是清淨的等同無為涅槃,同樣具有涅槃“常樂我淨”的四 種德能。因此,天親菩薩《往生論》贊嘆極樂世界說:“彼無量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21. 善導大師言“極樂無為涅槃界”,即是國土涅槃、主佛涅槃、眾生涅槃,故極樂淨土是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故凡往生者,皆不假造作,自然而得,自然而證;若必假造作,須歷時劫,則其淨土即非極樂世界。

22. 阿彌陀佛既是報佛,就具足“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就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擁有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同樣可以擁有。

23. 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同一涅槃,也就是依報、正報以及主佛跟菩薩眾同樣平等,同是一味的涅槃境界,沒有差別,沒有高低,內證是平等無上的涅槃,外相也是平等無上的涅槃。

24. 極樂世界是國土涅槃、聖眾也是涅槃,不論國土、聖眾,都是平等一相──無所差別的涅槃境界,沒有小乘,都是大乘不退轉,而且都是“一生補處”,沒有品位階級、高低上下,所以說平等。

25. 極樂世界的境界,必須要以淨土宗的教理、淨土法門的思想來解釋才是正確的。如果誤以他宗的教理、經論來解釋,那就完全是錯誤的,會讓修淨土的人感覺非常困難,沒有希望。淨土宗所講的彌陀的淨土,只有一個內容、一個淨土。這個內容、這個淨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呢?是無為涅槃的境界。

26.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呢?是彌陀的報土,這報土是無上涅槃的境界,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為”就是不需經過加功 用行,自自然然的,這個叫“無為”。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還要經過多少的時間,還要修種種的法門才能成佛,那就是有為而不是無為了。

27. 極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無量壽經》對此有很多說明,善導大師在《法事贊》則用七個字扼要的顯明,就是──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就是無 為而自然不生不滅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沒有我們凡夫的見惑、思惑,也沒有聖者的塵沙惑跟無明惑,當然也沒有品位階級的高低差別,因為若有高低差別,就不是平 等一味,就有生有滅了,所以是佛的境界。再者,這個境界跟一般佛的境界又不一樣,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境界,阿彌陀佛是超勝十方諸佛的。

28. “極樂無為涅槃界”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是無為的涅槃境界,無為的涅槃境界就是沒有凡夫的貪瞋痴,沒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是超越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上的境界。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只要“稱念彌陀專復專”,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可以如是因如是果的進入 無為極樂世界的報土,這個就是顯示“目標”與“方法”,“目標”極為殊勝的進入報土,“方法”極為簡易的專稱彌陀佛名。

29. 有因必有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而且往生是到這一種必至滅度的涅槃境界。就如善導大師所講:極樂是無為的涅槃境界。所謂“無為”是到了那個境 界,就會證入涅槃,不必經過修行,不必經過任何的加功用行,這個叫做無為。如果還要經過多久時間的加功用行,隨著他的根機高低,所以他證涅槃的時間就有長 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無為了;既然不是無為的話,那個境界就不是涅槃的境界。

30. 阿彌陀佛以本願所成就的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以及以這一種本願之力作為增上緣,使我們凡夫、三乘、五乘都能夠進入極樂報土。也因為有彌陀的成佛,以及成就了極樂世界,所以才有那個力量使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這都是由於有阿彌陀佛的佛願作為強緣。

31. 極樂世界是無量壽,身體永遠不會老邁、不會生病,經典上說是“金剛那羅延身”,也就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此娑婆世間上是沒有金剛不壞的,人有生老病 死,物會生滅變異,地球、銀河系也難免成住壞空,凡是存在於世間的一切,不管有形、無形,都是無常的,而只要是無常就是苦。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無常 的現像,所以只有到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拔苦與樂”。

32. 善導大師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所以這六字名號,具足必生淨土的功德,而往生則是進入報土。

33. 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本身就是“得利具德”,“得利具德”是《無量壽經》中談到第十八願功德時,釋迦牟尼佛特別交代彌勒菩薩說:“其有得 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得利”就是“為得大利”,獲得大利;“具德”就是“具足無上功德”。稱 名念佛是進入彌陀的報土,不管念佛的境界高低同樣都進入報土。

34. 往生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是涅槃,因為無為涅槃是彌陀淨土的境界啊!就像五種神通是天的境界,不必學習,因為那是他的果報;鳥自然就會飛,也是它那種境界的果報。到了彌陀淨土──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就能快速證入涅槃,不需要經過多久時間、經過多少階級。

35. 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不但不會墮落三惡道,而且能脫出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不但往生極樂,而且當下進入一生補處。這些都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 德,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增上緣。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又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 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得生的“生”,是生到彌陀的“報土”,所以所得的果就是涅槃的果。

36. “極樂無為涅槃界”,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境界,“無為”就是“涅槃”,所以說“無為涅槃界”。這一句顯示出“彌陀淨土,依正主伴,同 一涅槃,妙境界相”。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不論依報(國土)也好,不論是正報(主人的阿彌陀佛或其他的菩薩)也好,通通都是涅槃、不可思議的境界。

37.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極樂世界是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佛的境界是“依正一如”,同時佛的境界是“名體不離”,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同極樂世 界,阿彌陀佛名號的無礙光明就是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能夠使我們到了那裡就能“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所謂“無為自然”就是天生自然,不假造作功用。

38. 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以自身聖種性,也就是八到十地的高階菩薩所發的願、所修的行而成就的。所發的願又是經過了五劫,那麼漫長的時間,細細的觀察二 百一十億的諸佛世界,選取這些世界當中最清淨莊嚴美好的,又加上自己的智慧跟願力,加上自己的超世願在裡面,所以其清淨莊嚴是超越二百一十億所有的淨土, 也可以說是清淨之中的最清淨,才規劃出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圓滿了四十八大願,之後才成就了所謂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究竟清淨、無垢、無為、無漏的微妙莊嚴,可說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報土就是 佛本身自在受用,同時也給往生者同樣的自在受用。所以極樂世界我們不往生則已,我們一旦往生的話,那麼光明壽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同得殊勝無上涅槃的境 界。這一種境界是超越一切,剛剛講是“離一切相”,沒有形相,因此也“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思維不到,沒有所謂的分別、籌量、計度。

39. 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好像黑暗觸到光明,當下黑暗就消失了。不管我們原來是什麼境界的眾生,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都跟十地以上的菩薩一樣。極樂就是這樣無為的、涅槃的境界。

40. 凡夫能夠往生報土,完完全全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這種威神功德即使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也難以思議,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41. 如果我們以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為因,以阿彌陀佛的願為往生極樂的增上緣,因跟緣和合,那當然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是進入涅 槃的境界,因為極樂是一種無為涅槃的境界。那進入涅槃境界的話,自然就擁有六種神通,所謂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就當下現前、當下具備,這就像生而為飛禽,不 必學習就會飛,生而為天人,不必學習就自然有五種神通。

42. 極樂是“報土”,所謂“報土”就是無造作、不生滅的,永遠不會變質,不會消滅,沒有品位的高下階級。要進入那種境界,只要專念彌陀,不夾雜、不間斷,純粹只要念佛就可以,其他可以通通不用,如果夾雜的話,就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恐怕就難入極樂報土了。

43. 阿彌陀佛視十方眾生一律平等,所以阿彌陀佛不立條件,因為眾生的根機不等;難以立下條件之外,也由於阿彌陀佛的悲心無盡,已對十方眾生平等地完成 往生的功德資糧,及完成往生就進入報土、快速成佛的功德資糧,使得雖然在此土有分根機高、根機低的眾生,但到極樂世界都平等的證果。

44. 有人可能會疑惑,善人往生他能夠到報土,為什麼惡人沒有修行,甚至造惡多端,怎麼也和有修行的善人到同等的境界呢?
第一,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六字洪名。“洪”指宏廣,表示所有的萬行、萬善、萬德、恆沙無量陀羅尼、三藏十二部法門,所有的功德都聚集在這一句名號裡面。要脫離三界六道的功德在名號中,要完成佛果的功德也在名號中,任何人只要稱這一句名號,就能從凡夫地到達佛的果位。
第二,所謂善、惡,它的本質是虛假的,面對這一句名號,這個虛假的本質產生不了作用,就好像光明一到,黑暗當下消除一般。善、惡是就六道輪回來講 的,可是六道輪回不管是因也好,果也好,他本身是虛幻的、不實的,因為所有存在的都是因緣和合的,本身是空性的、無常的,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

45.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十方眾生,都是“正覺華化生”,人胎所生的就是人,鳥蛋所生的就是飛禽,水族所生的就是水族類,天人所生的就是天人,那往生到極樂世界,天親菩薩說是“正覺華化生”,阿彌陀佛的正覺之花所化生的,當然是成正覺。

46. 阿彌陀佛的淨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到了那裡通通超凡入聖,沒有凡夫;也不是方便有余土,到了那裡都是菩薩,沒有阿羅漢、聲聞、緣覺這些小乘;到了那 裡都進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超越了一般的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所以我們到那裡,不需要再加功用行,經過多久的修行,初地、二地……九地、十 地、等覺,之後才成佛,不是這樣的。

47. 往生的涵義,就是成佛。因為我們這個法門的往生就是進入報土,進入佛的境界,所以往生就是成佛,沒有經過九品蓮花的階段與期間。

48. 我們念佛往生是依據第十八願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眾生依第十八願的因,獲得往生極樂世界報土的果報。凡是以第十八願修行的人,平等往生,沒有九品的差別,不在位階之中;如果有九品、有位階,表示他不是專修第十八願,是靠其他的途徑往生的。我們為什麼要強調第十八願,要強調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往生都是去報土,跟 阿彌陀佛一樣。所以同樣說淨土法門,一樣在念佛,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的念佛和沒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的念佛這兩種,沒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就是雜修雜行,要靠 回向才能往生,而且往生於九品之中。

49. “報土”和“化土”是相對的,其實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化土,整個都是報土,那為什麼會分“報”和“化”呢?那是用聖道法門的名相來解釋淨土法門。 名相相同,但意義不同,極樂世界如果有化土的話,那是指《無量壽經》所講的“胎宮、邊地”,胎宮邊地是在報土之外嗎?不是,也是在報土裡面,只是因為本願 稱名的人,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而有一類眾生往生之後卻是在花苞中不能當下見佛,那是怎樣的眾生呢?依照《無量壽經》的說法是,他也是修行人,也深信 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也在去惡行善,累積功德(修諸功德),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對阿彌陀佛的佛智疑惑。這樣同樣可以往生淨土,只是往生後是 在胎苞裡面,不能當下花開見佛,不能聞法、不能修供養,這個稱為“化土”,也稱為“邊地”。這一部份大家看《無量壽經》下卷的“胎化段”就能了解。

50. 極樂世界只有一土,就是報土。九品是在胞胎裡面,胞胎是在哪裡呢?也是在報土,只是他在胞胎。胞胎是什麼情況呢?就是還不能花開見佛、聞法、供養諸佛,是這樣的差別。如果花開的話,他就能夠自由的見佛、聞法、供養諸佛。花開的時間要多久呢?《無量壽經》說“五百歲”;《觀經》是說上品中生是一夜,上品下生 是一日夜,中品中生是七天,中品下生也是七天,下品上生是七七天。總之,《無量壽經》說五百歲,有一個數目;而九品,就有一層一層各有不同的時間,但是意 義都是一樣的。可是雖然有一個時間性的數目,卻也不是固定的,只要他懺悔自己不信佛智之咎,蓮花立刻就開了。

51. 《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僅是開合之異,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處謂之化土。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 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有大小勝劣之別,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之分, 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至於“同處異處”之說,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 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願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願之人,其所修之業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
若全憑佛願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

52. 不論善惡賢愚,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不過,也唯有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惡人,後退無路了,才會殷切地、徹底地歸投彌陀的救度;若不認為自己是一個 惡人,覺得自己很會修行,很能深入教理,有能力明心見性、證得果位,那他未必能夠徹底的依靠彌陀的救度,也未必能夠完全稱念彌陀的名號,他仍會以自己的聰 明才智、修行功德來回向。這樣的話能不能往生報土?其實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在報土,只是以自力回向會先在花苞裡面,見佛時間有長短之別;而依第十八願稱名念佛而往生的都是直入報土,沒有花開花合的時間性問題,不是依第十八願本願稱名的往生者就都有花開花合的時間長短的差別。

53. 有關淨土是報是化,就所留下的文獻來看,曇鸞大師時代談論的較少;隋代的慧遠大師(非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對《大經》、《觀經》都有留下著作,他認為極樂世界是粗淨土,凡夫也可以往生。智者大師則將極樂世界分為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及“常 寂光淨土”,他認為凡夫往生的是“凡聖同居土”,是較低的淨土;法性菩薩(進入初住)往生是在“方便有余土”,至於比較高超的“實報莊嚴土”是登地菩薩往 生的淨土;阿彌陀佛是佛,所以是住在“常寂光淨土”。四論宗則認為極樂世界是報土,不是化土,報土是登地菩薩才能往生的,所以凡夫、二乘是沒有份的。嘉祥大師、元曉大師他們認為極樂世界的淨土有報土、有化土,聖人往生聖人的報土,凡夫往生凡夫的化土。所以每一位大師所判定的極樂世界淨土高低都不一樣,往生的標准也都不一樣,但卻都一致認為凡夫不能進入報土。可是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他們的判定就完全不同,他們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不是 化土,而且也不是粗劣的淨土,這種報土不只菩薩能夠往生,包含二乘和凡夫也都能往生,並提出經典做為依據。“大師於〈玄義分〉引經證明而言:西方安樂阿彌 陀佛,是報佛報土。”引經證是引哪一部經呢?是《大乘同性經》。在此並非文文句句一一引用,而是將他的意義顯明出來,說明極樂世界是報土,佛是報佛。同時 又進一步引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來證明,所謂“報”就是酬報因地的願行而得的果報,阿彌陀佛因地的願是四十八願,行是兆載永劫菩薩無量德行,所以祂所成 就的當然是報佛、報土。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當中也有相同的論點,只是善導大師更加的清楚而且有設問與答來徹底的顯明。因此,本宗以“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淨土是報土”,“報土”亦雲“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樂,或施與他人(菩薩)受用其法樂。

54. 我們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往生報土,往生報土之後,就可享受阿彌陀佛的果報,如同《大經》所說:“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念佛往生成佛,不經過九品的階段。

55. 一般法門,要破一分無明才能證一分法性,從初住至等覺共有四十一分無明,所以要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來講,可以使眾生在 無明還未斷除的當下,就進入佛的報土。進入佛的報土都是十地以上的境界,所謂“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同佛受用就是心同、相同,相貌跟彌陀一樣是無量相 (無量光明的相貌),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是無量壽(無量光明的壽命),當然內心的智慧、慈悲、神通也都無二無別。

56. 彌陀的功德能令眾生“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在還沒有斷除煩惱,貪瞋痴依然存在的當下,就已經擁有涅槃的成分,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擁有涅槃的全部。可說是“未破無明入佛報土”,並且“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57. 一般人最根本的願就是壽命長久,希望能長壽不死、青春永駐、健康沒病,甚至能有智慧福德,能富有尊貴,能有種種豐饒的物質享受,這些林林總總的, 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不滿足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如意的世界,壽命固然與阿彌陀佛一樣是無量壽,衣食及所有一切物質也都是隨心所願,所謂“天衣應念至, 玉食自然來”,一切如意。

58. 如果菩薩往生極樂世界而超劫、超地,或許有那個可能,因為他本身已經是斷無明證法性的法身菩薩,到了極樂世界,在那種環境中功行一日千裡,是有可 能的。可是一般的善惡凡夫,不但無明沒有破,而且連塵沙惑乃至見思二惑都沒有降伏,也能夠脫離三界輪回,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報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這才 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所在!經典上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超世願”,之所以彌陀的願名為“超世願”,就在於這個願也已經達成,而且,極樂世界是報土,這個報土是“五乘齊入”,此唯有彌陀所獨發,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所以,彌陀之願稱為超世願。

59.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否還要再繼續修行?是不是另有一個修行的次第?其實,一旦到了那裡就進入無修而修,修而無修,自自然然證悟的境界,因為那裡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簡而言之,極樂報土沒有所謂修不修的次第問題。

60. 行者必須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十回向,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由初地到七地,接著另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由八地到十地,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這是 一般修習的過程。但是阿彌陀佛建設的極樂世界所完成的正覺是不一樣的,是讓我們一到極樂世界就直接“超出常倫諸地”,而且當下就能“修習普賢之德”。“修 習普賢之德”就是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我們直接超越十地以上,進入等覺菩薩,就是佛的果位。但是因為一個淨土只有一尊佛,所以就不 稱為佛,而稱為菩薩。

61.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為眾生所發的,願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四十八願如果有一願未完成,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既然每一願都完成了,表示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我們只要依照四十八願,如是因,必然獲致如是之果。如果認為必須修哪一種法、達到哪一種境界,到極樂世界才能進入殊勝的果報,這樣的觀念既 不信機、也不信法。因為一個對“機”深信的人,他始終知道自己再怎麼聰明、有能力,依舊是罪惡生死凡夫,永無出離之緣。而對“法”深信的人,他知道阿彌陀 佛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已經為眾生完成高妙、涅槃的報土,凡夫只要依本願稱名,靠著佛願的力量,就可以進入這樣的報土,不須要再經過任何品位階級的修 行。

62. 經典上所說,尤其是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都有談到往生極樂世界後,我們的六根對那裡的六塵,當下就悟道。也就是說,眼根看到那裡的景像、耳根 聽到那裡的聲音、鼻根聞到那裡的種種味道、身體觸到那裡的東西,當下都能讓我們大徹大悟。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未坐菩提座之前是凡夫,可是一旦坐上菩提座, 夜睹明星,當下大徹大悟,大悟徹底,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立即現前。

63. 我們到極樂世界,就快速成佛,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時間的,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恆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大劫小劫、無量的阿僧祇劫猶如彈指一念間,就好像彈個指頭的當下就過了。

64. 在娑婆世界,如果依自己的力量修行,必須要先斷除見惑,然後斷除思惑,之後再破除塵沙惑、斷除根本無明,一直到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了,才能由等覺 進入妙覺。可是極樂世界不需要這樣,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裡面就用“速”來形容。在娑婆世界,“速”是指一寸一寸逐漸生長,可是另有一種“速”是一 天就能生長百尺,曇鸞大師用這種來譬喻極樂世界。比如古代,如果你告訴別人搭一種器具(電梯)幾秒鐘就可以到一○一大樓的高度,人家一定不會相信,他們相 信的方式是逐步登階的,或是健步如飛的概念,可是在現代這樣的觀念大家就會相信,因為看得到,所以,我們不能執著世間的有為次第觀念來比況往生極樂之後的 情境。

65.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們到極樂世界會成佛嗎?會!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假種種功能作用的,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成佛,不需要再經過多少時間,再修什麼樣的行門才能從這個階位到另一個階位,之後才慢慢成佛。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

66.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須方便自橫超”(澫益大師),澫益大師說六字萬德洪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他具足一真法界的功德,只要我們依靠這六字洪名,不 須方便,自然橫超。不必經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這樣的豎出,從凡夫橫超、橫越直接到達等覺,這個叫“不須方便自橫超”。所以六字洪名是真正的 法界功德。

67. 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一生補處,沒有二生、三生或百生、千生才補處的,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遠離了六道的生死、離開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當下都是無量壽,不生不滅。

68. 我們說的疑惑佛智,是依凡夫所講的,因為唯有凡夫才有那些分別、計度……,阿羅漢以上,這些是比較少的,所以四十八願的發願對像都是指凡夫較多。 尤其《無量壽經》中所講的四十八願,幾乎都是指他方佛國所有眾生,像第二十二願是“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我們一看時會覺得,哎呀!他是菩薩眾,是菩薩的果 位往生才是那樣的。但若從《莊嚴經》來說就不是菩薩眾,而是凡夫眾生。也就是說,在這裡有菩薩、有眾生,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都一樣了。

69. 樂世界眾生聖者的名稱,是聲聞也好、菩薩也好、天人也好,都只不過是順我們所說的名稱而已,其實極樂世界沒有什麼聲聞、菩薩、天人之分別,到那邊都和阿彌陀佛一樣。因此經文說到那邊的人:“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70. 極樂世界既是涅槃境界,既無分段生死,也無變易生死,是故往生,即是成佛,即受佛之涅槃大樂。佛樂即是涅槃大樂,涅槃大樂,唯佛所受。不論何人,一旦往生極樂,皆受涅槃大樂,既受涅槃大樂,即是成佛。

71. 這一句彌陀名號是光明名號,因為彌陀之身是光明之身,我們念佛人時時刻刻都在彌陀的“無量光明中”;一旦往生,就如《大經》所說:進入彌陀的“無量光明土”。

72. 《無量壽經》說,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行菩薩道的時候,發下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說:十方眾生只要稱我名號,願生我的極樂國土。平生 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這樣的話,如果不能往生,祂就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可知這一尊佛是“酬因之身”所得到的“果報佛”,當然 就是報佛,所成就的淨土也是祂因地願行成就而有的“果報土”,當然就是報土。善導大師就是舉出這個“因願”--因地的願行,來顯現出現在成佛,以及現在成佛,當然是因地願行成就所獲得的果報的佛,所以叫作報佛;土也是果報的土,所以叫作報土。

73. 極樂世界雖然是“有”,有什麼呢?有黃金鋪地,有七寶樓閣,有八功德水,有種種的莊嚴,但是這一些種種的莊嚴,都不離阿彌陀佛的“空性”。所以天 親菩薩在他的《往生論》裡面就說“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這一些清淨莊嚴就是“第一義諦”,意思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空性。

74. 彌陀淨國唯是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惡生死凡夫測度思量,毫無其益,唯依相續稱名,疾生淨土,則一切自明,不勞他問。

75. 若不乘彌陀願力,等覺菩薩無法往生,何況凡夫;若論凡夫,尚且無力脫離六道輪回,何況往生高妙報土。五乘自力非入報土之因,唯托本願才是正因。不 論根機,不論善惡,往生報土,唯依彌陀本願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蓋眾生皆是雜毒之心,虛假之行;唯有彌陀是清淨之心,真實之行。因此,不論眾生修行之 力,只論彌陀本願之力。不可依眾生的資格論生不生,應該就彌陀之本願問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總之,本願法門是凡夫正機,他力信行,報土往生。亦即極愚最下之人,依極善最上之法,生極高最妙之土。

76. 極樂世界是“報土”,所謂“報土”就是沒有品位階級,不經過十住的階位、十行的階位、十回向的階位、十地的階位,是不經過這一些的。《阿彌陀經》就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不論你所知道的苦有多少種,在極樂世界通通沒有;不論你所知道的樂有各種什麼喜樂,極樂世界通通都有。我們所知道的苦就是無間地獄的苦,貪心之水的苦,瞋 憎之火的苦,三界六道輪回的苦,這些極樂世界都沒有。甚至證悟低的聖者,往上看證悟高的聖者的那一種期盼擁有的苦也沒有。這種苦跟我們輪回的苦相比當然不 算苦,可是仍是有一種求不得的期盼在,在極樂世界包括這些都是超越的,所以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有境界中,最樂的就是佛的樂,就是大樂,就是涅槃之樂,我們只要往生,這一些你所能想到的樂通通能夠擁有,通通能夠證得,這個叫做“報土”。所以是不經過品位階級的,如果還經過品位階級的話,表示他不是依本願之稱名,而是靠自力之回向。

77. 大乘法門的可貴在於不只求自己解脫,還要救度眾生,這些功能,在佛的願裡面也都具足,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有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願力,能到十方世界去救度十方眾生。因此曇鸞大師最後就舉出第二十二願,第二十二願就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超出一般修證次第,不需要從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一直到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就直接到達等覺的地位。

78. 極樂國土雖然是依報,可是等同正報的涅槃境界,正報的涅槃境界是什麼呢?就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本來常住,不經過造作的。可是極樂世界是有始無 終,是由於阿彌陀佛因地的無量願無量行所成就的,並不是空寂無相,而是有相狀的淨土。雖然是有相狀,可是等同涅槃無相狀那樣的清淨、安穩、不變動、沒有污 染,因此說“次於無為,涅槃之道”。所以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根本是不能想像的。經典說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雖然這樣的述說、形容,但這其實是以我 們凡夫可以理解的來講,真正的景像必須等我們到了之後才能正確的了解。

79. 極樂世界是覺的世界、涅槃的世界,唯有隨順阿彌陀佛正覺的名號,領受正覺名號的功德,才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涅槃的淨土。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