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的兩尊教化、兩個宗旨
從上文得知《觀經》有兩個經名,總覺得有點奇怪,但不以為意。直至初讀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典籍《觀經四帖疏》時,發現開經的「歸三寶偈」有一句「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即時生起一個疑問:釋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我們的本師,不管佛教何宗何派,皆只依釋尊教化而立,為甚麼善導大師聲稱乘二尊教而立淨土宗?為甚麼淨土宗要多乘另一世尊的教化而立?此位世尊顯然是阿彌陀佛!究竟釋迦世尊和彌陀世尊的教化有何異同?
繼之而來,善導大師又指出《觀經》有兩個宗旨:「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此言也極不尋常,佛說每一部經,理應只有一個宗旨,為甚麼《觀經》有兩個宗旨呢?此兩個宗旨又有何異同?「即以」和「亦以」表示經中有顯、隱兩義,但善導大師同時指出:此《觀經》由始至終只有一個本體,就是一心迴願往生淨土。善導大師的一字一句,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的前段說明兩位世尊在淨土門的不同角色,以不同教化,致使有緣求生淨土者而得生,云:「然娑婆化主 (釋迦世尊)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彌陀世尊),顯彰別意之弘願。」字字珠璣!
善導大師所下的「要門」和「弘願」之定義
「要門」和「弘願」等名相,未曾見於佛說「淨土三經」,有人提出淨土宗的要門和弘願是兩門,也有人認為這是曲解了善導大師的立宗本意,淨土宗不存在兩種獨立而不同的淨土修持方法,或通入淨土的門徑,要弘二門之說是一個偽命題!現在,讓我們平心靜氣地細心探究這個「命題」。
究竟要、弘是兩門,還是一門?我曾於2014年6月的兩篇文章〈為甚麼善導大師要乘二尊教開淨土宗?〉及〈淨土宗「要門」和「弘願」二門的異同〉討論過,不妨重溫。
善導大師云:「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定善者,定慧之學也;散善者,淨業三福也。合起兩者來說,正是釋迦世尊一代時教。如今釋尊宣說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教導弟子們應該怎麼樣才得入此法門呢?其至要之處,在於「迴此定善和散善二門所修行業,向求及發願往生淨土」,便可得生!此修持方法或往生門徑,一般佛弟子恐無異議!
此往生門徑詳述於阿彌陀佛的第十九願,又釋迦世尊在《觀經》的十六觀教法,具體為不同品輩的定善機眾和散善機眾演譯、廣開淨土之門,致使他們至心發願,至心迴向,一心迴願淨土皆可得生。當知善導大師所說的「要門」,即是以修諸行的門徑往生淨土,是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善導大師註疏《觀經》時,為甚麼引《大經》(《無量壽經》) 來解釋「弘願」的定義?顯然,《觀經》沒有詳述阿彌陀佛的弘願--四十八大願,而彌陀世尊在《觀經》要顯彰其有別於釋迦世尊之十六觀教法,即是以彌陀「弘願」的力量,即彌陀的大願業力,使我等凡夫得生。「弘願」當然指四十八大願中唯一一個,阿彌陀佛起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第十八願。
「弘願」是否獨立而有別於「要門」的往生門徑
這個「弘願」是彌陀世尊在因地發下大願,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解釋第十八願時,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往生門徑詳述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此修持方法或往生門徑是否「獨立」而有別於「要門」,還是涵蓋在「要門」一門之內,或是「要門」與「弘願」的概念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等等。
《阿彌陀經》更直截了當,唯說執持名號。當知善導大師所說的「弘願」,即依彌陀本願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得生,更好說明「弘願」是獨立而有別於「要門」,以專稱佛名的門徑往生淨土,也是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
總括來說,「要門」和「弘願」皆是釋尊在「淨土三經」金口所說,通往極樂世界的兩種門徑,只是修行方法並不一樣。淨土宗確實存在此獨立二門,絕非是無中生有的偽命題。
不過,有人別解文義,認為善導大師明確提出「要門」與「弘願」的概念,不是不同的兩件事,而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亦未嘗完全沒有道理,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