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以自力心修慧修福的往生人要住入「蓮胎」?

20180507-p001-1
圖:網上圖片

又此《觀經》在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有人引《觀經》的三輩九品文,認為往生者到了極樂世界後,必須住入胎宮,修慧修福,始發無上道心、或繼續修諸功德,成阿羅漢、或住歡喜地,所謂「九品蓮花為父母」,最後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持此論點的人恐怕未了解《觀經》的宗旨、不掌握其經眼、才不知道箇中隱義。

如上文所說,《觀經》作為淨土三經之一,當然離不開「念佛往生」的宗旨,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今此《觀經》, 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又云:又此《經》在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觀經》的經眼在於: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故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此經文,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大師以神來之筆,和盤托出整部《觀經》的隱義,及道明釋尊無問自說此經的密意。

在定散的十六觀文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觀經》在定散的十六觀文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現試舉地觀一文證之:「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見極樂世界地貌是真實功德相,相當於證悟一乘實相法。」

凡夫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無法真正瞭解身處的娑婆世界的虛妄相,就自然會把此世界執為真實。但能「見證實相」,或「信知實相」,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說:「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也」。

凡夫憑甚麼知道這是實相呢?如釋迦世尊在《觀經》金口所說,我們完全信受佛所說,(即以聖言量信知」);當時現場亦有代表一切凡夫的韋提希夫人作見證,(即以現量起信),所以我們決定深信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是真實的,此乃「明信佛智」,心不疑惑。

一點值得注意,文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句為《觀經》下品下生文留下伏筆。此等最愚惡的凡夫全憑「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果益是「捨身他世,必生淨國」,與粗見極樂世界寶地的定善觀行者相若!

有疑障的往生極樂者在蓮胎內修甚麼行、證甚麼果,都可如願以償

《觀經》所辨定娑婆世界的三輩機眾,皆是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欲迴功德求生淨土的凡夫,其中下輩者因無修亦無證,沒有世俗和佛法兩種善根,沒有福德可迴生,只有完全信靠彌陀本願力,以專稱名號所攝取的彌陀功德而得生!

舉下攝上,舉惡況善,這是《觀經》引導遇惡凡夫,誤以為自己是娑婆世界的上輩遇大乘凡夫,或是的中輩遇小乘凡夫的方法。他們誤以為自己受淨業三福之「法子」,可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依靠自修持力,迴所己業,向所去處,趣求佛道。

其實,這種心態不但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而且構成對佛智的疑障。這些求生淨土者的腦海中仍在追求工夫,講求境界,期求證悟,在行持必然是雜修雜行,得生的機會率極低,如祖師言:百中稀有一二,千中稀有三四。

縱然得生,有誤以為自是上輩遇大乘凡夫,仍抱著自力修持的心態,有求悟無生法忍,或求證三昧,或求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等。阿彌陀佛就開個方便,讓這些有疑障的得生者,在蓮胎内繼續依其所願,以自力修諸功德,但因修業時節有延促,故住胎時劫有不同,華開有遲疾,果益亦有異。

又有誤以為自是中輩遇小乘凡夫,仍抱著自力修持的心態,有求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或有求得須陀洹等。阿彌陀佛接引了他們到極樂報土後,開個方便,讓他們在「蓮胎」内依其自心所願,繼續「修德持戒」,又因他們修業時節有延促,故住胎時劫有不同,華開有遲疾,果益亦有異。

修慧修福的往生人只能住胎,未能正式「化生」出來

總之,求生淨土者不要以為往生極樂世界後,必須繼續修諸功德;又不要以為必須「九品蓮花為父母」,最後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當知極樂世界是彌陀的報土,眾生生者皆是「無功用」的阿鞞跋致菩薩。

因此,住胎者都是有疑障的往生人,而有疑障的往生人才會在極樂報土修慧修福,所以修慧修福的往生人只能住胎,未能正式「化生」出來。至於明信佛智、專稱佛名者,則自然化生!

那麼,這些住入蓮胎的修慧修福的往生人與其他極樂世界眾生之生活,有何異同?且看下回分解。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