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善導大師要乘二尊教開淨土宗?

為什麼善導大師要乘二尊教開淨土宗?

何以得知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開宗祖師?

唐朝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宗祖──開宗祖師,他集記 (撰著)《觀經四帖疏》,分為四卷,詳解《佛說觀無量壽經》。他在「勸眾發願歸三寶偈」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可知善導大師是開宗的祖師,而《觀經四帖疏》是一部開宗的典籍,不容置疑!換言之,在善導大師之前,雖有多人以不同的修持方法求生淨土,也有不少他宗祖師為淨土經典造疏立論,但他們只是彌陀淨土法門的先行者、先驅者,而非依教立宗的開宗祖師。

又在《觀經四帖疏》的跋(即後記)中,善導大師自白:「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果然,他「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由此可知,善導大師不單止依教立宗,而且藉造此疏立要義,楷定古今,為淨土宗訂下一個基準,以正視聽,為淨土行者提供一條「必得往生」、「萬修萬人到」的解脫之路。此書已被受尊崇如經,稱為「楷定疏」、「證定疏」。又印光大師稱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故此書是「佛說」──阿彌陀佛所說的!

只可惜此寶典在唐末之後,因武宗滅佛,在中國失傳達千餘年。諸師雖知有其書而無緣覽閱,淨土宗沒法依循善導大師楷定古今的基準,以致其特色被他宗淡化,變得模糊不清。幸好直至清末民初時,此疏才從日本回流,重現於中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得以弘揚。但因多年沒有此正明的法統,中國淨土宗的發展與他宗混雜一起,沒法突圍而出,故其本來面目亦未能回復。

為什麼善導大師要乘二尊教,開淨土門?

話說回來,為什麼善導大師「廣開淨土門」,要「今乘二尊教」?「廣開」者,即不單開一門,而是開很多門,門門得入淨土,門門得見彌陀。「二尊」者,即有兩位世尊,而非一位。大家都知道釋迦世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一切佛教宗派開宗,理應依止釋尊的教化,別無依他教,何來乘另一世尊之教來開淨土宗?

除了釋迦世尊外,為什麼開淨土宗時,還要多乘一位世尊的教化?究竟這位世尊是誰?兩位世尊有何異同?彌陀世尊的教化與釋迦世尊的教化又有何異同?

一連串的問題,涉及種種關係十分複雜,箇中原因十分微妙,引起多方諸師思量、推敲、諍論等等。若非有聖僧來指授已證得三昧的善導大師此玄義,世人恐難得知和領解淨土宗之妙理。所以修習淨土行者若能弄清這些問題,不但有助了解淨土法門的根本義理,釋除很多有關「淨土三經」和此法門的疑慮,更能生起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求往生淨土!

釋迦世尊所開的淨土法門

何謂「二尊教」呢?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隨「勸眾發願歸三寶偈」後,立即解釋「二尊」,一位是「娑婆化主」,娑婆化土的教主,釋迦世尊是也;另一位是「安樂能人」,安樂國土 (極樂世界的別名) 的大能之人,彌陀世尊是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然娑婆化主因其(韋提希夫人)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善導大師為「要門」和「弘願」所下的定義,十分重要,字字珠璣。

首先,善導大師將釋迦世尊在娑婆化土的一生教化歸入二門,即定善門和散善門。定善是息慮以凝心,是戒、定、慧「三學」之一,是禪定和觀行工夫;散善是廢惡以修善,是世、戒、行「三福」的統稱。「二行」者,定、散二善也。「三學」和「三福」兩者,合而為「福慧雙修」,泛指一切「自修持力」的法門!

若以「自修持力」來修習淨土法門,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之要門」(Path of Importance)。為何名「要」?若行者欲生淨土,至緊「要」、最重「要」的「要訣」在於「迴斯二行,求願往生」,故名「要」。

為何「要門」必須「迴斯二行,求願往生」?

自修持力者,在因緣所生法的化土,依止釋迦世尊的教化,從因地起定善和散善二行,修諸功德及福德,以期斷惑證果得解脫,從凡至聖,或超凡入聖。但若然行者此時此刻,欲選取彌陀淨土法門,依止彌陀的教化,求願往生彌陀的淨土──「真實」報土,那麼,則必須將在化土世間的「不實」的功德及福德等「迴向」。這是淨土宗的「要門」之義。

「迴向」是一個獨特的大乘菩薩教名相,如迴小向大── 捨去小乘趣向大乘;迴自向他 ── 自己的功德不要了,奉獻給他人;迴娑婆向極樂──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等等。英譯「迴向」為 dedication (奉獻) 或 transference (轉讓),其義可知。「迴向」具有捨和取、背和合、廢和立等兩方面的含義,是相依的、互動的,互相關連,分不開的。如善導大師在「下輩觀」釋云:「迴所修行,向所求處」也。

若將「要門」定義的最後二句「迴斯二行,求願往生」合起來,就是「迴向發願心」,因為第一句「迴斯二行」是「迴向」,第二句是「求願往生」是「發願」,兩者是分不開的。

為什麼要「迴斯二行」──依釋迦世尊的教化,以自修持力的「二行」(定、散二善) 所得之有漏功德和福德呢?因為「求願往生」!正因為「求願往生」到智慧清淨業、以無漏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依彌陀世尊的教化,所以「迴斯二行」!

佛弟子、修行人要將過去生和現在生,在化土世間修的不實功德和福德等,普皆「迴」施化土世間的娑婆眾生,同時「向」求彌陀的真實功德,乘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彌陀的圓滿報土 ──極樂世界。此亦是《觀經》所提及的「發三心」之一 ──迴向發願心,也是轉向進入彌陀淨土法門必經之路!此乃釋迦世尊末法之遺跡──淨土宗之「要門」。

彌陀世尊所開的淨土法門

「要門」也是淨土法門,但依釋迦世尊的教化,從因地起修,以自力修福慧,積功累德,至心發願,至心迴向,求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阿彌陀佛必在行者臨終時來迎接引,往生淨土。那麼,淨土門的「弘願」又是什麼呢?

言「弘願」者,是彌陀世尊顯彰的「別意」教化。「別意」者,即有別於釋迦世尊教化的意思。善導大師乘彌陀世尊的教化,開淨土宗之「弘願門」(Path of Great Vow),究竟淨土宗的彌陀世尊之「弘願門」和釋迦世尊之「要門」有何異同,且看下回分解。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