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被他宗「同化」而成「共宗」、「寓宗」
唐朝善導大師開立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史的一件大事。淨土作為一「宗」有其特殊意義。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解釋宗的定義:宗,為「尊」、「崇」、「主」之義。
八萬四千法門,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則就沒有宗。據此,我們可以簡單定義:在佛說的一切法門中,獨尊、崇仰某一法門為主、唯一,並以此法門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
自從中國佛教各宗各派成立後,一切修行及弘法工作,理應依據本宗派的教理和行法之規範而行之。可是在整個過程中,諸宗教理與行法卻不可避免地互為影響。
一般的情況下,若有他宗思想涉入本宗之前,必先經本宗獨尊的教理與行法之特色,加以詮釋而統攝之,所謂「本宗化」或「本門化」,一方面既能保持本宗的尊、崇和主之義不失,另一方面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從而加強本宗弘法的認受性。
中國淨土宗由善導大師開立後,發展情形至為特殊。先有安史之亂、三武滅佛、會昌法難等,令淨土宗祖典失傳,如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善導大師的《觀經疏》等。當他宗涉入匯歸淨土本宗時,本來正是壯大淨土宗發展的好時機,可是淨土諸師卻沒法依祖典所定教理與行法,加以詮釋而統攝之。
可知祖典失傳,致令淨土宗的發展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失去了本來尊、崇和主之義,以致淨土一法成為 「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 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略論中國淨土宗三個流派之說
又有後期的日本的法然上人分析,認為中國淨土宗有三個流派,即是一、慧遠流,依般舟三昧,修定善觀行求生西方;二、善導流,依彌陀本願力,修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三、慈愍流,倡導禪淨雙修求生西方。
以上的分析正好說明上文出現的弊病。當他宗他流,如慧遠流,以修定善觀行匯歸純粹淨土宗時,若先經過本宗獨尊的教理與行法之特色──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加以詮釋而統攝之。經「本門化」後,就能保持本宗的特色不失,又能加強本宗弘法的認受性,引導「要門」定善之機匯歸「弘願」的「專稱佛名」。
同樣地,當他宗他流,如慈愍流,以禪淨雙修匯歸純粹淨土宗時,若先經過本宗獨尊的行法之特色──專雜二修,來加以詮釋而統攝之,引導「要門」禪淨雙修之機匯歸「弘願」的「專稱佛名」之行。
由此可見,從廣義來說,以善導大師的「要弘二門」之教判,三流合在一起稱為「淨土宗」,亦未嘗不可,但以善導流為主。但若嚴格來說,在依法脈判教的規範下,只有依傳承的善導流,才是「純粹」的淨土宗,就是說:在宗學上,才能稱為一個宗派。
何況,若將三流平列,等量齊觀,豈不是把淨土宗寄寓在禪宗嗎?那麼,淨土宗還能稱得上獨立一「宗」嗎?可見善導大師「要門、弘願」的教判重要性,也知祖典失傳所造成的後果,直接貽害淨土宗的傳承,致使有緣往生人生疑,看不清、抓不到應自己根機的得生淨土方法,從而廢失往生之大益。
時至今天,很多中國的寺院、廟宇、叢林、本山等,只要有道俗念「南無阿彌陀佛」,都說是「淨土宗」的道場,或向人招徠說:我們「也」是「淨土宗」啊!「也」者,表示諸行中之一行,非獨尊、非崇仰、非為主、非唯一,豈能言「宗」呢?
當今專弘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淨宗法師不禁慨歎地說:現代的佛教徒則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彌陀淨土法門。然而諸宗匯歸之後的「淨土宗」,已大大削弱了當初善導大師所創立的淨土宗之宗派特黠。不論是在理論建構上,還是在修行儀則上 , 都明顯地依附聖道諸宗進行,掩蓋了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根本特色 。
祖典回歸,重現於世,彌陀本願名號救度的法脈可以延續下去
當前道俗學佛修持,宗門意識薄弱,未知恪守傳承的重要性。當知末法惡世的眾生,距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完結還不到二十年,面對「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的嚴峻境況,若還繼續盲修瞎練,是沒有出路,恐怕此生一息不來,繼續浮沉六道,是輪迴生死!。
總括來說,難得祖典在中國失傳一千三百多年後,如今重現於世,既知淨土宗是有傳承的,又知善導大師是宗祖。更有幸的是:有慧淨上人、淨宗法師等有系統組織善導大師的著作,以現代語言、種種譬喻,深入淺出地演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精髓,出版了大量叢書、月刊,更透過電子媒體、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地、旗幟鮮明地弘揚純粹的淨土思想,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唯望有緣修學佛法者,把握機緣,抓緊釋尊悲心特留的法脈──彌陀本願名號救度法,依順祖師傳承下來的教法和行相,盡此一生之形壽,歸命彌陀,永離生死,生諸佛家。善導大師云:「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誠報佛恩。」
我們不但自己信受,還要教人信受,做彌陀的手足,因為釋尊所指的「臨終遇善」之「善知識」,正是「自信教人信」的念佛人,將彌陀本願名號救度的法脈延續,世代相承,否則他日「經道滅盡」,怎能使此法「止住百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