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是正念,無疑無慮,必得往生!

(圖:網上圖片)

「正、雜」二行,「正、助」二業,「專、雜」二修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阿彌陀佛指定的、唯一的往生淨土之行業。善導大師依順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所選定的往生淨土之行業,演釋念佛往生的心相和行法,特別判立「正、雜」二行,「正、助」二業,非常清晰地說明正確、必定的往生淨土之行業──正定之業,就是稱名念佛。

印光大師也盛讚善導大師楷定專修念佛得生之德,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地觀」釋,引《經》(平等覺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大經卷下意)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淨土法門的「正念」──不得疑雜

甚麼是淨土法門的「正念」呢?善導大師隨即在在「地觀」釋言:不得疑雜。念佛往生的心相是信,不敢疑,無疑惑,不動亂;念佛往生的行法是專,一向專、無顧慮,不雜亂。

這也是一切諸佛皆所護「念」的「正念」,他們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彌陀救度有「三不問」,詳見佛門網2015年4月「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一文。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深心」釋的「二河白道喻」,云:西岸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就這麼一句話,就是解釋第十八願。善導大師怎麼解釋?

汝一心正念直來──演釋第十八願所言的信願行

汝(十方眾生) 一心 (至心信樂)正念 (乃至十念)直來 (欲生我國),我(設我得佛)能護汝(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甚麼是「我能護汝」?如果我不能令你往生,則我不成佛了!如今我己成佛,靠我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來保護你,靠我的光明神力來保護你,靠我的大誓願力來保護你,你不用害怕!

再來,「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這是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是要救度哪種人呢?是救度充滿了貪(水) 瞋(火)煩惱(墮難)的眾生。

正念,是《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言的「乃至十念」,是釋迦牟尼佛《觀經》所言的「持無量壽名」,也是《阿彌陀經》六方如來舒舌證的「說誠實言」。簡單來說,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一向專稱」。

「無外雜緣得正念」──此見他大善,我心無怯弱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說: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甚麼是「無外雜緣」?法然上人曾釋云:此見他大善,我心無怯弱也。意思是:在往生淨土的心相和行法上,除了念佛之外,我不受任何外來的雜緣,包括雜業、雜緣、善行、善事等干擾我。縱使我見到他是大善人,有大修行,有大功德,我雖禮散,唯無怯退「念佛得生」的信心。

無外雜緣得正念,是專修之得;雜緣動亂失正念,是雜修之失。專稱彌陀佛名者,必生彌陀淨土,何以故?因為:

1.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與阿彌陀佛成就的真實本願作出之承諾「相應」,念佛與往生、機與法,如煲函和煲蓋,一呼一應,吻合得天衣無縫,即相應於第十八願願文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 不違教故──又,「不違逆」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的言教,尤其是針對九品凡夫眾生,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結語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3. 隨順佛語故──「隨順」十方諸佛舒舌證的的「說誠實言」,又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捨專修雜者,得生只是千時稀得三五

善導大師續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恰恰與正念修行、專稱佛名者相反。

至於具體的雜緣,善導大師都羅列出來,則是針對時弊而言,以警惕有緣念佛往生人,小心提防退失「念佛必生」的「正念」,如下:

繫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慇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善導大師依釋迦和彌陀兩位世尊之教,開淨土一宗,立淨土要義,勸示專修念佛一門,望能應我等愚惡垢障凡夫之機,今生能得正念,安心念佛,決定往生,速成佛道。言淨土宗者,今生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是也!

南無阿彌陀佛!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