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之文有感 (二) ──試解「聽聞正法而未定」之謎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續談《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之經文,云:

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覆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今試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來探討這段經文,透過對比稱彌陀和藥師兩位世尊名號而得生淨土之文,從而全面地認識淨土法門,特別是加深對彌陀願力救度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有緣往生人可以安心地、老實地、一心地專念彌陀佛名,得生淨土,出離生死,速成佛道。

由始至終都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

先解答上文提出第一個問題:釋迦世尊既在《藥師經》說「法子」願生淨土時,為甚麼不說東方琉璃光淨土藥師佛所,而扯到說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究竟法子將會往生琉璃光淨土,還是極樂淨土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問者的錯覺,或是先入為主的偏見,誤以為釋迦世尊既在《藥師經》說稱念藥師佛名號,定是為了求願生東方琉璃光淨土。但若細心閱讀上引整段經文,釋尊從來沒有提及行者願生東方琉璃光淨土,由始至終都說行者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

這段經文更反證釋尊一貫偏讚、偏勸弟子願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淨信弟子欲生佛國淨土,自必願生西方彌陀淨土,別無他想。至於為甚麼願生者後來轉到稱念藥師佛名號,求生西方淨土,大家不妨繼續參詳,了解箇中底蘊。

甚麼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正法」?

再解答上文提出第二個問題:法子「聽聞正法」,是甚麼「正法」呢?若不依善導大師楷是古今的淨土要義正確來解釋,恐難知道往生西方淨土的「正法」是甚麼。善導大師判釋淨土要、弘二門,云:然娑婆化主[釋迦世尊]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 [彌陀世尊], 顯彰別意之「弘願」。

言「正法」者,是有別於釋尊意願之「弘願」也。又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可知「正法」,是「乘佛願力,皆可得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就行立信」一文指岀:一心專稱彌陀佛名是往生五種「正行」之一,更是得生彌陀淨土的「正定之業」,即「正法」也。云: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個「正」字顯然指正行、雜行之別,尤其是回應經文下面「定」字,更應是「正定」的意思,即奉行正法,正念修行,決定往生,必定往生。

「定」字解作辨定、選定、決定、確定、正定,還是堅定?

又,解答上文提出第三個問題:法子聽聞正法「而未定」者,何謂「未定」?要「定」甚麼呢?這個「定」字可圈可點,又具多義,如辨定、選定、決定、確定、正定,還是堅定等。

回想行者本是佛弟子,或是淨信善男子、善女人,能以自修持力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覆三月,以此善根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相當於《觀經》的中品中生者。他們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即循釋尊廣開淨土之「要門」,迴此己修的善根,求願往生淨土。

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散善義」詳列每一輩品的十一門料簡,並指岀: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的淨土「要門」行者,若能辨定「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入彌陀「弘願」,決定得生,如《觀經》所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法子未辨「定」以三心為正因,所以未決定往生,有待臨終才可業成

所以,上述《藥師經》有一段經文提及往生淨土之文的一句──「聽聞正法而未定者」,恰恰說明這位願生者本來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求生淨土,聽聞了彌陀本願力救度的「正法」,即彌陀別意之「弘願」後,而未能辨「定」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未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因此未能在平生之時決「定」往生!

本來,法子繼續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理應蒙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引往生。如《觀經》「中品中生文」云:「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

但法子此時聞釋尊宣示藥師佛名號,得知以仗藥師佛的名號功德迴向,比以仗自力的「三福」善根迴向,更殊勝,由「中品中生」可升至「蓮生上品」。由於往生的修因不同,往生的果益亦不同。

下文再續。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