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愈病則良
上文談到釋尊向眾生說法,開示八萬四千法門,善導大師卻言「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至西方」。前一句講諸法平等,後一句則顯念佛往生法門之勝,兩者之間有矛盾嗎?沒有,所謂「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愈病則良」。為什麼念佛往生解脫之法,最應我等六道凡夫之機呢?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之「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從《入楞枷經》得知龍樹菩薩是南天竺人,是極樂世界下生來娑婆的歡喜地 (初地)菩薩。
按龍樹菩薩的見解,行菩薩道者欲至不退轉地 (即阿惟越致地) 有兩種道:一是勤行「諸」法六度,「久」乃可得,容易「堕」落,不升反沉,是名「難行道」,所以靠自力者如陸道步行則「苦」。二是以信行方便,專一念佛,易行疾至,稱名自歸,即入必定,所以仗他力者如水路乘船則為樂。
難行道的「諸、久、墮、苦」與易行道「一、速、必、苦」
但我等六道生死凡夫不是聖道之機,更不是欲至不退轉地的行菩薩道者,龍樹菩薩這番見解與我們有何干?是有的。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之「易行品」續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文中所說的「人」是人人!
龍樹菩薩此言釋《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若人念我」,即如果有眾生,不論凡聖,只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就是「念我」。「稱名自歸」,即專稱彌陀佛名,歸命彌陀,因為自歸稱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所以稱名就是自歸。
如此「念我稱名」者,自己歸投依靠於彌陀本願的救度,則龍樹菩薩說「即入必定」,此人當下就進入正定聚,必至滅度,即得不退轉的菩薩位。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是當生成就佛果的。相對於難行道的「諸、久、墮、苦」,易行道則是「一、速、必、苦」。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成佛之淨土法門,實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行者只要專一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一」;「速」者,即時進入正定聚,今生就能夠往生淨土成佛;「必」者,是必定必然、自然的,不存在不確定性的,不會退墮,忘失菩提心。何以故?龍樹菩薩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一切皆乘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不是我們有力。
從《無量壽經》的釋尊出世本懷文,及法藏菩薩 (阿彌陀佛前身) 的「讚佛 (世自在王如來) 偈」,我們清楚地得知念佛往生彌陀報土成佛之淨土法門,實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文中所言「群萌」、「黎庶」、「貧苦」、「拔諸生死,勤苦之本」等,當知我們是彌陀救度的主要對象。
善導大師指出淨土法門是以苦機為先,云:「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情況猶如父母教養子女,何況是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主動地發大願,修淨業,成報土,誓令十方眾生來生其國,速成佛道!
「易」是淨土法門的特色
龍樹菩薩以行持難易來判釋淨土法門,而「易」是淨土法門的特色,不共於其他法門。為甚麼這麼容易、簡易呢?曇鸞大師基於龍樹菩薩的教判,立自力和他力二教。換言之,淨土法門之所以「易」,因為淨土法門是以信方便,他力救度,而不是自力修持!
淨土法門之所以「易」,反映淨土法門是針對沒有能力修持的怯弱下劣之輩,甚至連發不起出離心、菩提心等遇惡凡夫,都能夠專一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可乘彌陀願力,仗名號功德,即時進入正定聚,今生就能夠往生淨土成佛!
至於果益方面,龍樹菩薩直言念佛往生淨土者即入必定,住不退轉地 (即阿惟越致地) ,相當於志幹之士自力行菩薩道者歷劫勤行精進,廣修六度而證得不退轉地。嚴格來說,前者應更勝一籌,因為彌陀的果覺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使五乘的念佛人直入報土,齊同不退。
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曾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可知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既勝且易,就連普賢、文殊等菩薩也要念佛發願往生,我等凡夫豈會捨易取難,以自力陸路步行,欲離三界生死,及至阿惟越致地!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妙法,貴乎應機
上文談到釋尊向眾生開示種種解脫生死的法門,無非讓我等佛弟子全面地認識娑婆世界的本質,及以佛法為鏡,深刻地認清六道眾生的根機,決定選取這個契機契理的念佛往生之淨土法門,及早回歸佛家,此乃彌陀本願、釋迦本懷,也是諸佛誠證的本願意也。
唯我等凡夫卻自視為聖道之機,殊不知自己心想羸弱,對境生迷,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至誠心」釋言:所修福善,所起解行,皆非真實心中作,悉名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實之業,所以不能受持種種善法。 若欲迴此修業求生淨土,必不可也。
雖言「種種法門皆解脫」,但諸佛菩薩皆勸娑婆六道凡夫,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儘快出離輪迴之苦海,儘早回歸涅槃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