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五經

過往一連十七篇的文章中,我簡單介紹了我決定修持淨土法門的因緣、修行方法及從科學角度理解這法門;從今期開始,我希望與大家分享淨土的核心經典。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淨宗第十三祖師,清朝印光法師(1861-1940)加入《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及《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五經。

我們現在一般學習的淨土三經,都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不同註解。在註解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加進個人的體悟,所以我們要多看不同的註解及努力實修,來建立自己的理解。我要強調,以後連續多篇文章的內容,是我個人的體會,並非轉述其他大德的演繹。

本師釋迦牟尼佛成佛後,最早花了二十一日,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參學於五十三善知識,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佛果。這是佛陀最早介紹淨土法門的依據,所以印光法師亦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列為淨土五經之一。

淨土三經是整個淨土法門的理論根據,自淨土三經傳入中土後,有不同的翻譯本,現在較為普遍和廣為讀誦的有:

三國曹魏康僧鎧於249年譯出的《無量壽經》

姚秦鳩摩羅什於401年譯出的《阿彌陀經》

劉宋畺良耶舍於424年譯出的《觀無量壽經》

三經長短不一,內容取向亦不一樣,俗稱大經的《無量壽經》看一次約須一小時三十分鐘;《觀無量壽經》約須一小時,而俗稱小經的《阿彌陀經》只須六分鐘。

佛陀亦介紹《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十方如來憶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所以印光法師亦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為淨土五經之一。

《無量壽經》為淨土各經文的綱要,最早傳入中土,譯本亦最多,共十二譯本;宋元之後,僅存五本,而此五本的內容亦略有差別。歷來亦有大德滙集各譯本,而以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最受歡迎,亦被現代的淨空法師大力推薦。

但仍有很多淨土宗師採用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譯本,而本人在往後的文章亦採用這譯本。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