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攝三緣,入念佛三昧

光攝三緣,入念佛三昧

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真身觀」時,有一對「光攝三緣」的問答,廣顯「念佛三昧」的真義,云: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佛光唯攝念佛者,而不攝修眾行迴向者

這段對答十分重要,說明淨土宗的行持唯是「一向專念」,而非「修眾行迴向」。問題的引言說「備修眾行,但能迴向」,指定善 (禪定修慧) 和散善 (行善修福) 等修行,並以功德 (福德) 迴向,發願求生淨土,才能往生。「但能」者,是帶有條件性的意思,即行者若不迴向發願,則不得往生。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所指的淨土宗的「要門」──「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所謂「皆得往生」者,既然這些修眾行而迴向的人,都可得往生,理應也會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為什麼「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而不攝照修淨土宗「要門」的行者?

還有這個「唯」字,可圈可點,「唯」是唯一、專一、一心、一而不兼、純而無雜,是專修、不是兼修、雜修!唯是念佛,沒有其他眾行或作業矣!

善導大師結合第八「像觀」所說諸佛「是法界身」,有心遍故、身遍故、無障礙故等三義,套入彌陀「光號攝化」的原理,引申「唯念彌陀」的行者與阿彌陀佛產生三種緣,曰:「此有三義」。

佛與念佛者有親緣,心遍故

先說「明親緣」。關於「眾生起行」,善導大師在「三心釋」中立「五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供養讚歎,就行立信,即就念佛五正行,建立深信之心,真實信心。信心是佛光攝取之因,換言之,行者沒有信心,佛光無由攝取行者。但因就修諸行的人說「備修眾行」,故此說念佛也說「起行」。其實,就淨土法門來說,實在是「立信」,不在修福修慧。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 常者,一向專念、相續而無間雜。「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念佛者唯念彌陀。所謂佛念眾生是「常」,眾生亦能成「常」,如曇鸞大師說:「聞光力故心不斷」,或善導大師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念佛者以佛本願力而念佛立真實信心,信心決定後,心繫彌陀,無有二心,口稱佛名,亦是「口常稱佛」。 眾生三業中,口業居首,因為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此業是必定往生的正因,其餘四個正行只是助業。眾生稱、禮、念佛,彌陀聞、見、知之,彼 (指彌陀) 此 (指眾生) 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如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云:「人能念佛佛還念。

此乃阿彌陀佛的「法界身」義之一──心遍也。

佛與念佛者有近緣,身遍故

再來是「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所謂見者,此指心見。行者念佛立信,深信切願見佛,並作見佛想,名為「心見」,比觀想念佛的「眼見」更超勝,故名近緣也。善導大師在第八「像觀」云:「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當知凡夫的身和心有別,但佛身與佛心則無異。

其後,善導大師解釋「入眾生心想中」一句時,云:「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但諸行者,若想念中,若夢、定中見佛者,即成斯義也。」不管凡夫在什麼情况下念佛見佛,皆是佛力的作用,在我們的心想中現,名為「心見」。

此乃阿彌陀佛的「法界身」義之二──身遍也。

佛與念佛者有增上緣,無障礙遍故

最後是「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自來者,即不請自來。其實,一向專念佛名者,阿彌陀佛早已攝取不捨,從不捨離念佛人,故行者只要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念佛必生」的信心不動搖,念佛人不用憂慮臨終時業力來障礙,更不用懷疑阿彌陀佛臨終時自來接引!

諸邪業繫,無能障者,故名增上緣也。」諸邪是外障,業繫是內障。阿彌陀佛的光明能除一切障礙,生死業障,亦無能礙者。

此乃阿彌陀佛的「法界身」義之三──無障礙也。

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生死凡夫、罪苦眾生竟不受三界六道的業力繫縛,終不能牽引,還不用斷煩惱、消業障,而得入極樂無為涅槃界,簡直不可思議!此皆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增上緣,五乘得入淨土。

又云:「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很多祖師解釋《觀經》第九「真身觀」此句為「觀行念佛」,以為佛光攝照自力修「觀行」念佛人,卻不知佛光實際上攝照「稱名」念佛人,所以善導大師特意在此觀安排一對「光攝三緣」的問答,廣顯「念佛三昧」的真義。他以問題方式點出佛光唯攝念佛者,不攝照餘雜業者,故云:「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諸師這種見解影響不少淨土行者的「念佛必生」信心,也令不懂「觀行」的念佛人洩氣,此見解有乖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弘願,故必須不厭其煩地重申其義,以楷定淨土宗根本思想的基礎。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佛立像相,欲令生死凡夫住心,尚不能得,何況令他們觀佛入三昧,得見佛法界身?他們根本不明什麼「無相」、「離念」等禪觀工夫,實在難以成就「觀佛三味!」

善導大師直斥諸師的謬論,云:「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豈有相而可緣、有身而可取也?」就淨土此一法門而言,專針對罪惡生死凡夫為當機眾,宜以佛力攝照而見佛,而不宜以自力禪觀而見佛作解。

再者根據《觀經》的上文下理,當知此經是以佛滅後的未來世生死凡夫為當機,釋尊就韋提希夫人啟請,借勢從「自修持力」的觀行求生淨土,成就的「觀佛三昧」 (即釋尊的教化) 說起,誠勸凡夫可以信方便,一心專念,仗「佛本願力」見佛,證得往生,成就的「念佛三昧」,以彌陀教化的歸結,反映《觀經》具有顯、隱兩義。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