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念佛人和第二十願念佛人的主要分別
阿彌陀佛第二十願--三生果遂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表面上,阿彌陀佛也是為了聞名欲生者而發,與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差不多,但從誓諾的利益來看,則分別很大!
第十八願的誓諾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保證至心信樂的念佛人往生極樂;第十八願的誓諾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只能保證相信世間因果法的念佛人「修成正果」。何謂「修成正果」?
善導大師引經而言:「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由此可見,修習難信的淨土法門,涉及過、現、未的三世因果!
換言之,其人過去已曾念佛,修習淨土法門,與阿彌陀佛結下了不解之緣,種下道種。其後因緣成熟,此人得以重聞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佛力救度法,信心歡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是為「修成正果」。
顯然,此人聞名之後,以自力信心植德本的心態念佛,即乘第二十願念佛迴向,遂求往生之果;及後進入第十八願,以他力信心被攝取的心態念佛,即與前者的心態截然不同。善導大師在後釋言:「修因正念,不得雜疑」!疑是不信,疑惑佛智;雜是不專,夾雜餘行。
佛陀告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凡夫可仗靠佛力得見彌陀
第二十願念佛往生人初次接觸淨土法門,得聞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因厭苦而欣淨,如韋提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又知念佛可以往生,但亦只知要「修成正果」,如韋提希又白佛言: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娑婆凡夫從世間因果法來往生,只知善惡報應之理,極其量請教佛陀自力修觀,以清淨梵行得生清淨業處。及至佛陀光台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韋提希進一步提請,求見彌陀,言:「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正受」即是「三昧」,得見彌陀,亦見一切諸佛,是眾生往生諸佛淨妙國土的前奏。佛陀見韋提希欲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即告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換言之,凡夫可仗靠佛力得見彌陀!
凡夫猶信罪福及自作自受,難以信受不問罪福、他作我受的佛力救度法門
凡夫以「善惡報應、三世因果」的罪福觀,猶在「自作自受」的因果法上,恐難解讀和信受「不問罪福、他作我受」的佛力救度法門,因而以自力植善本、積資糧的心態念佛往生之道。試問他怎會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德本和資糧,自己怎會有充分的把握,往生彌陀的淨土呢?
娑婆穢土是有為生死界,是眾生共業、煩惱成就的污染世界,而極樂淨土是無為涅槃界,是彌陀淨業、願力成就的清淨世界,兩者性質完全不同。若非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化生為人,告訴世人有關阿彌陀佛的成佛因果,及凡夫的往生因果,我等凡夫是無從得知。
善導大師釋《阿彌陀經》一句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言:「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説明了凡夫隨世缘所修世善,是不可以得生極樂。大師續言:「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只有專念彌陀佛名一法,致使凡夫得生。
怎樣從第二十願的自力信心、自力念佛轉向第十八願的他力信心、他力念佛
總括來説,乘第二十願的念佛往生人強調自力,即對自己應有信心,要精勤念佛,並積植往生資糧,勊期臨終無障礙,蒙彌陀來迎接引,但乘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人強調他力(佛力),即對彌陀願力救度有信心,專一稱念佛名,蒙佛攝取,仗佛功德,即便往生(平生業成),而不待臨終。
凡夫的心是無常而不定,所起身口意三業,所修解行,皆由有漏(煩惱)心生,非真實心中。昨天念佛時間長,數量多,心較定,往生信心多一點;今天念佛時間短,數量少,心較散,往生信心少一點,所以,乘第二十願的念佛往生人,對自己有信心可以往生,是完全不可靠的。
對彌陀願力救度眾生有信心(他力信心),則完全不同,因為彌陀救度眾生的心,是永不改變。法藏菩薩在因地發願救度眾生,所起身口意三業,所修解行,皆由無漏(清淨)心生,是真實心中作。彌陀成就的功德是真實,透過其名號,迴施給十方念佛眾生的功德,亦是真實。
阿彌陀佛今已成佛,所謂「由願生力,因力願成」。成就者,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言:「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所以,乘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人對彌陀願力救度的信心是絕對,沒有信心多少之差別。
以此彌陀願力成就的的名號有信心,名為「他力信心」;以此彌陀願力成就的名號來念佛,是名「他力念佛」。怎樣令「自力信心、自力念佛」的人轉向「他力信心、他力念佛」,所謂「迴自向佛」或「捨自歸佛」?那就視乎其人在因緣成熟下,得遇善知識,為說彌陀願力救度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