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為淨土行者釐定「深信」的標準
自從得聞淨土法門以來,我知道信願行三資糧的重要性,只要信願行具足,即深信、切願、力行,必得往生。祖師常言: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因此,建立信心是叩入淨土門的第一步,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淨土行者究竟要信甚麼?信心似乎很抽象,自己怎麼才知道是深信,還是淺信呢
善導大師與當時諸師的淨土思想有何不同之處?
唐沙門善導大師集記《觀經四帖疏》,針對當時諸宗祖師的異解、別解,在〈玄義分〉「第六、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為了「和會」諸師在經論之問互相違逆的地方,施以問答的方式,釋除各種疑情。當時大家有甚麼「疑情」?我們溫故知新,可能也有現實意義!
從四個方面比較釋迦的「要門」和彌陀的「弘願」
承接前文,善導大師「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要門」和「弘願」二門,看來並非等量齊觀,而是有廢立之意、取捨之心。大師云:雖說「種種法門皆解脫」,但是「無過念佛往西方」。雖然「一切善業迴生利」,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
「要門」與「弘願」,哪個是方便,哪個是真實?
上文引《佛說阿彌陀經》,唯說執持名號而得生淨土,故知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所說的「弘願」,即依彌陀本願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得生,是獨立而有別於「要門」的往生淨土之門徑,是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
要門和弘願是否兩個客觀存在的往生淨土之門?
從上文得知《觀經》有兩個經名,總覺得有點奇怪,但不以為意。直至初讀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典籍《觀經四帖疏》時,發現開經的「歸三寶偈」有一句「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即時生起一個疑問:釋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我們的本師,不管佛教何宗何派,皆只依釋尊教化而立,為甚麼善導大師聲稱乘二尊教而立淨土宗?
僅此一部專為凡夫、不為聖人而說的奇特經典──《觀經》
「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即《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此三部經由頭到尾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及其極樂世界為中心,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學佛以來,我一向喜好讀經研教,但卻較少細究「淨土三經」,只因主觀地認為「淨土三經」偏重介紹極樂世界怎麼樣如是功德莊嚴,或阿彌陀佛怎麼樣威德神力等等,似乎沒有甚麼「新意」。
《觀經四帖疏》是楷定古今的淨土開宗典籍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為「淨土三經」,是淨土宗「正依」的經典,其他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是「傍依」。「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祖師大德以自己本宗的思想,站在不同的立場、觀點和角度,為「淨土三經」造論註疏等。
正確看待淨土宗「三輩九品」的問題
淨土宗的三輩九品問題,因涉及整個佛教的層面,牽連各宗各派的思想,包括教、理、行、果等,所以歷來惹起很多爭議,引發起不少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等,致令淨土行者抱惑自迷,信心傾動,願心退失,行持雜而不專,廢失往生之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