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示意「機法一體」

圖:網上圖片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因本願中之根本願

很多佛教徒,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都知道,並認為:若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必須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但有不少人不知道此觀點出自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行。

當我第一次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時,令我震撼的不是得知「信、願、行」出自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而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既然淨土行者的目的都是為求往生淨土,如今四十八願中竟然有一個願,直接說到得生的利益,第十八願豈不是願中之願,是「因本」願中之「根本願」嗎?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每個願的末句皆說:若不達到某種目的、或取得某種功能和利益,我法藏菩薩(阿彌陀佛的前身)就不取正覺, 就不成佛了!當然,如今法藏菩薩於十劫前,已經全部完成四十八願所作的誓約,因而成佛了,彼佛的名號叫「阿彌陀佛」。

又,既然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不請之友」,現已取正覺,阿彌陀佛成就了「不請之法」,當然絕對有能力兌現他在四十八願所作的誓約,包括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致使念佛眾生直接往生其淨土的諾言!

第十八願願文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最震撼的地方,在於法藏菩薩竟將自己成佛與否,與十方眾生能否往生其淨土連結在一起,非同小可!萬一法藏菩薩未能使一個至愚至惡的地獄眾生,可以直接往生其高妙殊勝的圓滿清淨佛土,法藏菩薩豈不是永遠不能成佛?

成佛,「上求佛道」是每一位菩薩的無上菩提心,是每一位菩薩最崇高、最終極的目標,法藏菩薩竟然拿這個幾乎不可能成就的使命來注押,第十八願不愧為超世願,踰越諸佛願!結果呢?法藏菩薩經歷五劫的時間竟然成就了第十八願,即時令十方眾生充滿希望,從此刻開始眾生往生淨土的正因、正業亦已成就了!

阿彌陀佛致使一心願生彼佛淨土者得生是無條件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告訴我們,法藏菩薩的成佛目的,不為甚麼,只為十方眾生可以直接往生其淨土。若然我等淨土行者的念佛目的,也是不為甚麼,只為可以直接往生彼佛淨土!兩者豈不是合拍得天衣無縫,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說:「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可謂絲絲入扣,連成一體。

此是彌陀在因地發願成佛時,已經建立了我等眾「生」的機眾與他所成就「佛」身,同為一體(即「生佛一體」)、自他不二的關係,即在本願誓言:以自己所成正覺功德,回施眾生,作為眾生往生成佛功德,所謂「他作自受」。從眾生來說,即「以佛功德為己功德」。

這種佛與眾生密切的關係,可謂血濃於水,共命共存,如慧淨法師說:彌陀正覺之成否,關係到眾生往生之得否; 眾生往生之得否,關係到彌陀正覺之成否。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彌陀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彌陀才能夠成正覺。 彌陀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彌陀是否成正覺而定。

要而言之,彌陀之成佛,與眾生之往生,兩者命運,結成一體, 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約。 故「若不生者」之眾生往生,與「不取正覺」之彌陀成佛,謂之「機法一體」。

「機法一體」,互相依存,彼此需要

慧淨法師續言:亦即阿彌陀佛將他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猶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

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彼此需要。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歸命必往生。

如本經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小經》亦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是故,若拜佛像、稱佛名、觀極樂圖,應思我往生早已成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佛之像、成佛之名、成佛之淨土故。

洪鐘雖響,不扣不鳴; 彌陀雖度,不歸不救。 洪鐘扣之則鳴; 彌陀念之則生。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人同在。

淨土宗堪稱是今生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成佛宗

慧淨法師這段「機法一體」的法語太重要了,只好全文登錄,讓大家細心咀嚼。原來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往生所需的功德資糧存放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而且早在十劫阿彌陀佛成佛之時已經準備具足,業事成辦,只待我們肯首,故言: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我終於明白為甚麼《無量壽經》說「即」得往生,《觀經》說「即」便往生,龍樹菩薩說「即」入必定,原來萬事俱備,只欠我真心說一聲「我願意」,便「立即」決定得生,不隔時,亦不待臨終。以斯義故,業事成辦!淨土宗堪稱是「今生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成佛宗」!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