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如何在《無量壽經》演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前文引《無量壽經》,從法藏菩薩的「讚佛偈」,窺探阿彌陀佛的本懷願心──攝取眾生來生其國,上文又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攝生三願」,得知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願願皆指歸此「念佛得生願」──正是淨土宗法脈之所在。
今試從釋迦世尊如何在「淨土三經」演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首先,當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卷上詳述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由,隨即在卷下的「三輩文」,向其常隨眾宣說第十八願的成就文。
《無量壽經》云:捨家棄欲、修諸功德的上輩弟子,或多少修善、奉持齋戒的中輩弟子,或只發菩提心的下輩弟子,這三輩的佛弟子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同等地蒙阿彌陀佛來迎接引,得生其國!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作的誓諾,故此乘佛本願力,人人念佛得生。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無量壽經》的「三輩文」時,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觀經》的當機眾是以韋提希夫人為代表的佛滅後未來世一切凡夫。釋尊先應許韋夫人提請,宣說定善觀行的前十三觀,以證觀佛三昧而得生淨土之法。釋尊隨自開散善三福的後三觀,一心迴願而得生淨土之法。
釋尊一直針對其受定散二法的弟子,教他們迴願求生淨土的之法,及至說下輩生觀時,釋尊才針對那些十惡、破戒、五逆等不受化的愚惡凡夫,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們念佛,稱「南無阿彌陀佛」而蒙阿彌陀佛來迎接引,得生其國!
其中針對五逆的下生下品機眾,釋尊云: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顯然此話亦源於第十八願所言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之願文。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此經的「三輩九品文」時,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及後,當阿難尊者問佛: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則回答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由此得知,《觀經》的經眼或結穴亦在第十八願,善導大師指出: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釋尊如何在《阿彌陀經》演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阿彌陀經》則不用多說了,釋尊三番勸全人類,乃至六道眾生發願往生,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去,並嚴正宣告:凡夫是不可以憑靠有量有邊、可思可議的少善根、少福德,得生彼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極樂報土!
但若有一切凡夫,一日七日,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執持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 名號,[專] 一心不 [雜]亂,其人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現在人前,來迎接引,得生其國!盡顯阿彌陀佛的本懷願心、弘誓本願 – 第十八願;不簡智愚、不分道俗、不問罪福多少、不論時節久近,只要稱名,莫不皆往!
「淨土三經」以名號為經體
一般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唯是曇鸞大師則在《往生論註》明辨「淨土三經」,是以「名號」為經體。阿彌陀佛的法身就在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名即體」;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智慧功德相,是真實功德相,是「實相」。
阿彌陀佛早已選定以「名號」救度和接引十方眾生來生,所以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淨土法門就是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但念佛之行是相應第十八願而言,淨土法門的念佛特色:方法只有一個 – 稱念名號,目的只有一個 ──乘佛願力,得生淨土。只有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這一法脈的教理思想才能完全依第十八願而立,所以專依善導大師一系傳承修習,才是純正的凈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