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是難以置信的神話嗎?
如上文所述,龍樹菩薩率先以行持之難易,依彌陀本願力 (第十八願) 為法脈,判定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其餘解脫生死的法門是「難行道」。難行道即是聖道門,其特色是「諸、久、墮、苦」,如陸路步行,相對於易行道的淨土門則是「一、速、必、樂」,如水路乘船。
曇鸞大師謹依龍樹菩薩的法脈傳承,判定淨土法門是「他力教」,「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餘門皆是「自力教」,「如人畏三塗故,受持戒定慧,以神通力故,能遊四天下」。
大師的比喻十分傳神,說明淨土法門的行持之所以「易行」,因有「他力」(乘佛願力)可持,如乘大願船或搭順風車,不費力氣而能遨遊天下。龍樹菩薩稱上船的人是「怯弱之士」,曇鸞大師稱搭車的人是「跨驢劣夫」,所指都是我等無力修戒定慧而自得神通之凡夫俗子。
人若要徒手游水,必須要勤加修學,方可成就,但人若要徒手飛天,即使修學,也不可能成就。我們見過人游泳而不乘船,但我們未見過轉輪王飛行,這是神話般的境界。我們只能取信於釋尊之言,信知有轉輪王,並有神通力在空中飛行;我們信受彌陀名號的威神功德力,情況亦復如是。
諸佛皆為了完成此極其困難和艱巨的任務
淨土法門雖是「一、速、必、樂」的易行道,但卻是難信之法。如果罪苦眾生不知道有名號可念,或不信受彌陀本願救度,法藏菩薩的五劫思惟,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六字洪名,豈不是枉費心機!所以,淨土法門必須由一位佛親自宣示和解說,如《無量壽經》言:唯佛獨明了!
諸佛為度眾生成佛而成佛,雖了知彌陀名號能救度罪苦眾生成佛,但怎樣令我等凡夫深信佛語,順佛願,使我等凡夫真心信受彌陀光明名號而念佛,得生佛土呢?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和超級艱巨的任務!釋迦牟尼佛正是乘阿彌陀佛第十七願所託,肩負這個任務,所以出興於娑婆濁世!
釋尊開始說《無量壽經》時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首先,娑婆眾生因障重,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億劫以來,往來此界八千次,很多人都難親近和難見聞佛法,故佛陀出興於世是稀有難值。
釋尊欲令凡夫起信,並發無上成佛的道心
又《無量壽經》結尾言:「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華嚴經》云:「信為功德道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諸佛為了取信於罪苦的凡夫,令凡夫認知自己的本質、種性、根機,又能發起無上成佛的道心,絕非易事。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光闡正道之教,開佛知見,示佛知見。
釋迦牟尼佛先為聲聞弟子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隨後解說眾生流轉生死因由的「十二因緣」,這是佛法知見的出發點、起步點。然而,世人薄俗,多著眼於追求現世今生的人天之樂,而不知三界皆苦,更不知生死是諸苦的根本。不知苦者難以樂法,難求出離!
再者,釋尊向菩薩宣示大乘勝法,諸波羅蜜,欲令聲聞弟子們「迴小向大」,說明佛法的本懷不是「自度」,而是「度他」,即為救度眾生而成佛,只有度他才能自度!菩薩是能救者、能度者,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善巧方便,化現種種身而度眾生。
淨土一法,我這樣講,你就照樣做;一要信佛語,二要順佛願
釋迦牟尼佛也因響應阿彌陀佛第十七願所託,咨嗟稱揚彌陀名號,特意在娑婆世界示現人身,八相成道,暢說出世本懷,專意為我等眾生宣示阿彌陀佛第十八的「念佛往生」願,並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的救度妙法,令娑婆眾生乘佛願力,仗佛功德而得解脫。
問題在於罪苦凡夫必須承認、深信是被救、所度者之機,而不是能救、能度的菩薩之機。諸佛皆希望六道凡夫早日出離三界,免受輪迴之苦,而不欲凡夫因仰慕、響往這種崇高的菩薩精神,而不願捨苦出生死,寧願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此舉猶如飛螢撲火,絕非諸佛菩薩的本願意也。
所以,淨土法門必須透過「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弘傳彌陀本願救度之妙法,希望凡夫遇善知識者,聞法而正念修行,但此亦為難!何以故?世人難厭生死,亦難欣佛法,除非死到臨頭,所謂「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之時,才會接受死苦的現實,或許會真心、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經言:「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實指平生的人,雖有緣得聞《無量壽經》,但能「至心信樂」,乃至受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真是世間至難之事。最後,釋尊不得不豁出去,言:「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即是說:我 (如來) 這個淨土法門,你應當要信佛語,順佛願。我這樣講,你就照樣做!亦如龍樹菩薩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念佛成佛是佛教,易得令人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