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有人聞其名號後,卻沒生信心歡喜呢?

淨土經變圖(網上圖片)
淨土經變圖(網上圖片)

今得重聞,即生歡喜

有不少佛門中人久已仰聞阿彌陀佛的大名,更有信知有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但仍未萌求願往生。縱有繫念彼國者,卻受真信和切願方面的思想困擾,始終沒有把握在現世今生可得生淨土。總是自覺信願不具足,內心忐忑不安,疑慮重重,不能安心起行念佛,或是誠惶誠恐地念佛,似乎沒有第十八願文所說「信樂」的感覺,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無量壽經》卷下開始時,講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成就文,云:「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由此可知,淨土行者的信心是從「聞其名號」來!但是,為甚麼有人聞其名號後,卻沒有信心歡喜呢?如果沒有歡喜踴躍的心情,是不是沒有真正生起信心呢?又「歡喜」者,有沒有甚麼標準,或達至甚麼程度呢?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此《經》(平等覺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大經卷下意)又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形容得很震撼,又悲又喜,身上的毛髮都豎起了,怎麼樣才能有此反應呢?原來此難信之法,必曾過去世修習念佛,種下深厚善根,才會現世今生再值遇此法門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換言之,不可能初聞名號,即時信心歡喜,悲喜交集。此外,不管今生是上智,或是下愚,只因此人曾念過佛,稱其名號,才有深厚善根,若修習其他法門,恐未足有「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的感覺。

厭苦出離,欣樂求生

我們不妨看看《觀經》,韋提希皇后求願往生極樂淨土的經過,或許可以體會一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是甚麼的一回事。

話說韋提希雖貴為皇后,但因逆子囚禁父皇,並要致其父母於死地。一時間,韋提希皇后由人天至高處墮入牢獄谷底裏,心灰意冷,看透世情,生無可戀。所以,她遙拜世尊求憐,並聲言: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不樂」者,不喜不好再生來此人類所居的地球,韋提希欲求生「無憂惱」的國度。在絕境的厄難中,可知韋提希出離之心,如箭在弦。

後來,世尊眉間放光,光臺現國,韋提希別選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言: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此「樂」相對於前文「不樂」而言。因此,第十八願文所說「信樂」,有樂欲、喜好、願求的意思。

當世尊許以佛力,令韋提希得見極樂世界「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彼國「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所以世尊告知韋提希:只要你驟然眼見彼國清淨光明,極妙樂事而心生歡喜,你立刻即時得無生之忍——堅固不變之心。

善導大師解釋「心歡喜故得忍」,云:「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

此「無生之忍」有很多別名,如喜者,自慶出離諸苦而得生淨土;悟者,得見淨土真實功德相,信者,決定深信彌陀救度。此刻,但未標明已得到無生之忍,祇想令韋提希熱切地期望得到此益。可知韋提希欣求得生之心,矢志不移。

絕處逢生,更無後心

如果人沒有死到臨頭,所謂「不見棺材不流淚」,平生很難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決心。所以,只有絕處逢生而獲救的人,才會喜極而泣。《觀經》在下輩生想說念佛,彰顯凡夫在臨命終時,愚惡怯弱,孤立無助,此刻遇上勸人念佛的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的救度,即時拚命稱「南無阿彌陀佛」,免墮三途,得生蓮邦,豈能不歡喜踴躍,悲喜交流呢!

當然,也有無常觀念強的人,深感生死無常迅速,就在呼吸之間,當不待臨終,平生得聞彌陀本願救度後,體會彌陀大愛,無緣慈悲,及信受彌陀大能大力,即時信心歡喜,更無後心,相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妙丹,畢命為期,必得往生,所謂「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再者,此法門以信方便,即可乘佛力而得生極樂國土,猶如水路乘船,相比陸路步行來說,豈能不樂!任何凡夫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法界身故;又體會彌陀大愛,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為物身故,自然信心淳一,念佛無間。佛光常照,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南無阿彌陀佛!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