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專訪 騰訊佛學 (下)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 潘宗光
采訪:張弛
字幕校對:馮澤仿、劉青
來源:騰訊佛學

“精進慈善”,學會感恩

主持人:我看對您的介紹裡邊有一個精進慈善基金會的會長,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精進慈善基金會?

潘宗光:好,我是在全國政協做了很多年,我在全國政協的時候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內地方參觀、訪問等等,親眼看到國內很多農村的情況,是相對來講比較貧窮的,當時我是在2000年初吧,看到很多年輕人考進大學,他們面對的經濟壓力很大,因為現在國家的九年的義務教育沒有包括大學,一個大學生要交學費、生活費用,加起來也不少,這些年輕人不讀書可能沒有前途,讀書有很大的經濟壓力。回來以後,我想我們可不可以幫幫這些孩子呢,我個人沒有那麼多個財富,我是個校長,但是我有很多的朋友,所以我找了很多有能力的企業家朋友,大家坐下來談一談,我們可不可以一塊來做點事?就這個概念成立一個“精進慈善基金”。怎麼做呢?主要是從2005年開始,我們在國內找六個大學,當時我是大學校長,跟很多學校的關系很密切,我們特別找的中西部的大學,因為我們相信沿海的大學,相對來講,經濟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找西安交通大學,合肥科技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還有一所是非常特別的,少數民族比較多的湖南吉首大學。六個大學,每個大學從已經考進大學的大一學生裡面挑選25個相對比較艱苦的同學,一年幫助他們5000元,相當於一般的學費吧,幫助他們完成四年或是五年本科,讓他們安心,所以每年每個學校25個大一學生,六個大學加起來等於150個大一學生,到第二年他們變成大二,有新一批的大一進來,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四年之後每個學校就25名大一(學生),25名大二(學生),25名大三(學生),25名大四(學生),每個學校100個,六個學校600個同學,幫助他們交學費,讓他們安心完成本科。

但是我作為一個大學校長,我對教育有個人的看法,我們培訓學生,不單單幫助他們吸收學問,同等重要是幫助他們怎麼做人,尤其用中國傳統文化教導他們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起碼不要損人利己,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所以我希望通過中國文化教導他們做人。希望最終能夠為國家培訓一批有學問、有品德的人才出來,為國家服務,所以我經常跟受我們幫助的學生交流,他們在每個學校成立一個叫精進愛心社,由學生組織,他們安排的活動不是吃喝玩樂這些事,而是用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我鼓勵精進基金同學,不用很復雜的教導,只要兩個字就夠了,叫“感恩”。我相信一個同學只要他真真正正有感恩的心,不是掛在口邊,有真正感恩的心,他肯定會孝順父母的,肯定尊重師長的,肯定在對朋友是互相幫忙的,肯定對社會有回饋的,因為他受到過幫助。並且跟國家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假如沒有國家支持,你看現在那個像很多中東國家一樣,國家比較亂一片混亂,人民多苦啊,我們現在生活那麼安定自在,國家幫忙,國家的支持很重要,所以我們都要感恩國家的支持。佛教也講四重恩,父母恩,三寶恩(師長恩),眾生恩跟國土恩,所以我鼓勵我們的同學一定要愛國,感恩國家對我們的支持,讓我們有安定自在的環境長大讀書,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學、朋友,感恩社會,這樣慢慢培養他們的心態,我們就放心了,所以我們利用這個平台,每年有一個夏令營,將六個不同大學的學生聚在一塊互相交流,希望他們建立一個互相幫忙的朋友網絡,將來在社會上互相幫忙。這就是精進基金的情況,偶爾有個別問題的同學,我們就個別幫助他們。所以我跟很多同學關系非常好,他們過去叫我潘爸爸,現在年紀大了,他們喊潘爺爺,大家關系非常好,現在已經有1800個同學畢業了。

他們在不同地方工作,有些人在香港,有些人在北京,有些人在深圳,有些人在廣東、西安,他們也經常聚在一塊互相幫忙,所以我每去到一個城市,都跟他們聚一聚、聊一聊。

其中有個同學,大家可能聽過,他兩年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話,哈佛大學每年畢業必定邀請一個學生代表講話。兩年前他們邀請第一個中國畢業生代表學生講話,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主持人:沒有,跟我們分享一下?

潘宗光:這個是兩年前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時候,他們第一次邀請一個中國的畢業生代表學生講話。當時帶來很大的轟動,哇!第一期,這個學生就是我們精進基金第一批的畢業生,他是2005年第一屆中科大學生,他成績非常好,他2009年畢業,他當時成績非常好,我跟中科大的領導一塊推薦他,我也推薦他到哈佛去拿獎學金,讀的非常好,結果在畢業的時候,學校邀請他代表學生講話,也是我們精進基金第一批的畢業生,令我感到非常驕傲。我們畢業生去哪兒都有,甚至也有很多學生在不同地方讀研、讀博,我經常鼓勵他們,佛陀講四重恩,尤其重視報國土恩,你們畢業以後一定要回到國家,奉獻、幫助國家的成長,國外可能不需要你,但我們國家肯定需要你們回來。所以他們也答應我盡量回來為國家服務,所以我覺得精進基金也培養一批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來自貧窮的家庭,他們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他們感恩很多人對他的幫忙。我們不要求他們回饋精進基金,只要他們好好讀書,好好成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樣回饋社會,幫助國家,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饋了,所以我們覺得非常高興,這件事我們做了已經13年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套非常高的智慧

主持人:您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之前我聽說您對端午節、清明節推動成為法定節假日出了很大力,還有包括您在講座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精髓,會給大家進行推廣,您認為弘揚傳統文化對咱們國家的發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潘宗光:我就覺得這個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國家發展很快,很多年輕人因為整個社會的發展,他們過分追求盡快擁有房子,追求名利,這個沒有錯,但是在追求名利過程中,假如沒有內心這種道德的堅持,很容易犯錯的,所以我覺得在幫助他們提升競爭能力的基礎上,要幫助他們提升內心的修養,這樣才有一個平衡的發展,怎麼來做呢?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完全沒有中斷過,西方文化沒有那麼長,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已經沒有了,現在的文化只是幾百年的文化,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能夠流傳那麼長呢?肯定有它的價值。因為西方文化比較強調競爭能力為主,導致現在很多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但中國文化非常強調平衡,從五千年的《易經》開始,就講陰陽協調,假如陰陽不協調肯定出問題的。從陰陽協調發展我們整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了,變成中華文化一部分了,所以現在中國的佛教已經包容很多很多我們國內傳統的文化在裡面,所以說我們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佛、道、儒三者,三者共點就是說修心。

我曾經問過很多學生,你們有沒有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都說聽過。但是我接著問他們,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四句話之前的四句,很多人並不知道。

潘宗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四句是講修身養性,內心的培養。後面四句是講怎麼處理問題的。我們不能忘記前面四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怎麼來正心呢?要有誠意。沒有誠意不能正心,那誠意怎麼來呢?要格物致知,才有誠意。格物等於說我們要明白一切事物的來龍去脈、因果報應等等,明白才能提升自己的學問、自己的智慧,你才能以誠意待人。

你看我們四書五經當中的《中庸》很強調“誠意”這兩個字的,所以我們要格物、致知、誠意,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一個正當的心,擁有正能量,一個不要損人利己的心,不要問心有愧的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堂堂正正的心。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外咱們加強自己競爭能力,咱們處理好家庭事情,處理好社會事情,處理好國家事情、大事情,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但是很多很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有前面四句,這是個《大學》裡面很重要的八句話。,就是說現在年輕人只重視西方教育,學習就是怎麼加大利用我們的競爭能力,加大競爭能力,進而爭取一些利益,希望滿足自我欲望,無論手段怎麼樣也不管,只要能滿足自我欲望就行,這樣就很容易采取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我這裡主要講的是儒家的思想。

莊子是這樣說的,外化而內不化,是什麼意思呢?對外的“化”要我們靈活地根據整個世界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提升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成功。道家說,法與時轉則治,方法跟時一塊來轉才能成功的。但是同時,外化內不化,什麼叫內不化呢?內心對道德的堅持,對做人原則的堅持,所以這些東西不能做就不要做,即使做這件事可以幫我賺很多錢,但會違背我的良心,違背我的道德觀,我就不會做了,內心保持正能量,來幫助自己判斷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多做,什麼應該少做,有了這個,我們內心跟外在平衡了,才能達到我們的陰陽協調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中國文化非常強調既要加大自己的學問,同時又要注重內心的修養。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是這樣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整個《道德經》的核心在這裡,“無為而治”,就是來自這裡的。為學日益,就是要將知識學問不停地增加。為道日損就是說,我們內心的修養,將不好的習慣、不好的貪念,要不斷損掉……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學問,一方面損掉不好的習慣,到某個境界就完善了。這個最完善的境界是無為境界,是我的學問非常多,覺悟非常高,但內心非常安寧自在,沒有那麼過分的貪念等等,這個情況下就更能發揮自己潛在的能量,這樣來做事情更加美滿。

我們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是這樣,佛教說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叫我們做事情不要損人利己,要問心無愧,所以整個儒釋道都教導我們怎麼做一個有學問、有品德的人。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用這一套非常高的智慧——中國傳統五千年的智慧,教導我們的學生。但是我也覺得很可惜,我們的教育沒好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利用好這個寶庫,所以我們現在看整個世界越來越不理想,有很多人互相鬥爭等等,只要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好好地傳播出去,讓大家明白陰陽協調,外化內不化的重要性就好了。為什麼我提出國家將中秋、清明作為我們的法定假期呢?我看到很多年輕人非常追求西方節日,反而對自己本身的主要節日不重視、不明白,我覺得國家有這個責任。只要國家確立中秋、端午、清明為假日,是非常好的文化意味,比如清明是慎終追遠,紀念我們祖先,他們非常努力,一步步地才有現在的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迅速發展,假如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紀念祖先,慎終追遠。

端午,紀念一個非常愛國的先人。中秋是家庭的團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念。更重要的是在海峽兩岸的地方,台灣、香港、澳門是放假的,假如國內不放假,怎麼樣來加大兩岸的融合呢?比如說台灣人、香港人希望在清明回到老家掃墓,在中秋跟家人團聚,國家如果不放假,怎麼來加大兩個地方的融合呢?所以國家需要放假,這也讓我們明白,所以當兩年前央視問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方案呢?我說不是單單放假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思考背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作為中國人,我要承擔這個責任,把傳統文化弘揚出去。所以我非常高興,我是在2004年跟兩個香港的政協委員一塊提出來的,當時也有很多其他的政協委員支持我們,也有說不行的,因為放假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們不氣餒,我們每年都提出來,我們並不是要增加假期,只是要調一調,比如說減少五一放假天數,結果國家同意我們的理論,在2007年宣布這三個節日定為法定假期,減少五一假期兩天。做這件事最重要是讓我們明白中國傳統文化背後的意義。

現在很多人慶祝的父親節是美國的父親節,你要明白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父親節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國家的父親節是1945年的時候提出來的,當時抗日,很多很多爸爸犧牲了為了紀念他們,當時的國民政府確立“八八”節,所以8月8日是我們中國的父親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就要我們思考一下,假如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能夠好好地弘揚出去,讓我們更多年輕人明白我們本身也有好的地方。年輕人就不會沒有選擇了,他們也不會只知道美國有父親節,不知道我們國家也有自己的父親節,那樣效果就不一樣了。

還有一些年輕人追求西方的情人節。其實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情人節的。

主持人:七夕。

潘宗光:是吧!為什麼我們不重視這個,反而追求西方的情人節呢?假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弘揚,受到推動,我們自然地用自己的情人節了,你們知道中國情人節嗎?

主持人:是,七夕。

潘宗光:有兩個,一個是七夕,一個可能是我們元宵節。

主持人:元宵節?

潘宗光:是的,在元宵佳節這一天,很多年輕人是一塊的,所以兩個節日都可以,主要是七夕,但元宵佳節在古代也是受歡迎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思考一下,很多很多事情是我們國家沒有好好地配合,沒有好好地宣傳,沒有讓我們中國文化弘揚出去,讓更多年輕人明白,其實我們國家的文化非常深厚,注重平衡發展,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平衡的心態,一方面增加我們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有個心態來平衡,不宜走的太過分,這才是我們最好的地方,西方沒有這個心態。

主持人:其實我們都知道佛教的主旨就是為了讓眾生能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但是現在社會上不信佛的人或者對佛教有誤解的人其實還是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想問您,在您看來,佛教怎麼樣才能走向大眾?有什麼方式?

潘宗光:這個很難說,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受到西方的影響很深很深,只要能賺錢,擁有社會地位,就可以擁有很多很多需要的東西。佛教給人的感覺是“不執著,放下吧!”,好像對大家來講是一種消極的看法。很多人不明白佛教本身其實是積極的,尤其看到很多想不開,要出家做出家人的故事,更增加了大家的這種消極看法。整個社會這樣想,再加上西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也帶來很大的衝擊,很大的影響。

就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來說,佛法本身不是那麼偏激的,是十分柔和、包容的,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的。現在社會發展速度非常快,科技發展速度也很快,帶來了很多很多方便,這是事實。但科技發展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說增加每個人的貪念,希望擁有新一批的科技產品,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但是佛教就講相反的事情,希望我們不要有太大的貪念,好像跟現在的潮流是相反的,所以認同的人不多。這個時候,我們當然要盡我們的努力來弘揚佛法,但是單單弘揚佛法,我覺得是比較困難的,最好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整體。大家接受佛法也好,接受儒家思想也好,接受道教思想也好,我覺得主要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導思想,幫助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文化是有學問、有智慧的,因為佛教最終來講,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假如我們將佛法跟道家思想圓融在一塊講中國傳統文化,從那個角度出發,我覺得相對比較好,所以我真的希望國家領導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教育的一部分,不單單提高學生的學問、競爭能力,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內心修養,這樣才能達到陰陽協調的中國核心思想。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