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經如何演譯「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從而蒙佛接引往生?

圖:網上圖片

「乃至十念」是「一向」、「專念」佛名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是「念佛得生願」,是阿彌陀佛成佛度生的本懷、是彌陀淨土法門的根本,也是淨土宗傳承法脈之所依。淨土法門的特色,如往生、念佛、易行道、信願行、三根普被等等,全部都離不開第十八願而說的。

沒有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沒有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就不能說是三根普被;沒有第十八願,淨土法門談不上甚麼信願行;沒有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就不是念佛法門了!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說念佛得生之唯一行持,但甚麼是「乃至十念」呢?綜合前兩文的論述──〈釋尊如何在「淨土三經」演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及〈淨土宗祖師如何演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呢?〉,我們再看看淨土宗祖師如何演譯「乃至十念」,從而定下了「必生淨土」的念佛方法!

「念」是意業,本是念佛者與阿彌陀佛之間心意感通的途徑,但「念佛」為何有一個「十」的數目呢?隨後釋尊在《無量壽經》卷下的「三輩文」,只是寥寥說了幾個字: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但知念佛往生的心相是「一向」、念佛往生的行相是「專」持,而念佛往生的方法在於「無量壽佛」的名號,而不是誦《阿彌陀經》,也不是持《往生咒》等等。

「一向」,就時間而言,即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經典、咒語,或是摻學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具體一點,就是沒有懷疑,從不間斷,絕不夾雜念其餘佛各,也不夾雜餘行持。

「乃至十念」是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

及至釋尊在《觀經》「下品下生文」有略詳說明: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是佛教術語,即「如實」,是這樣就這樣,不作意,不造作,自然而然,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如龍樹菩薩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至者,真也。至心即真心、一心、與「一向專」的意思相若。此文特別「具足十念」,顯然是回應第十八願願文的「乃至十念」。此言「十」是一個滿數,有「具足」之義,而重點在於「令聲不絕」。釋尊把第十八願願文的「念」轉為「聲」。

又「令聲不絕」,相當於稱「南無阿彌陀佛」不離口。從「念佛」來說,就是「念念不捨」!總之,我上次念佛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今次我接續念佛時,繼續念南無阿彌陀佛;到我下一次念佛時,還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相續不去,沒有間斷,延綿不絕,長時地、恭敬地、無餘無間也念下去,如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所言的「四修法」。

此外,釋尊在「下品下生文」中,因是人「為苦所逼,不遑念佛」,而善知識復教稱「南無阿彌陀佛」;此亦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究竟「心念」佛和「口稱」佛有何異同呢?

其實,釋尊在《觀經》前段告訴韋提希夫人,說:「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知我等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者莫如釋迦世尊,故教「口稱」佛名,比「心念」佛名更契機!記得上文介紹龍樹菩薩的第十八願釋提及「若人念我,稱名自歸」,也是將「心念」佛名放在前,強調「口稱佛名」,就是自己一心歸命,歸向彌陀佛國。

「乃至十念」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算是最詳盡解釋第十八願得生淨土的念佛要訣,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解釋念佛要訣有兩點:

第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第二,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凡夫讀佛經,自然感到理深解微,因此還是依有修有證的淨土宗祖師大德的註釋為準。就這段《阿彌陀經》核心經文,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以一首偈來詳釋,如下: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

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華現

身心踴躍坐金蓮

善導大師釋為「一心專、不雜亂,心無間,長時行」

按善導大師的釋義: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是專;不亂,不動亂、不雜亂,也是專。一點禪味都沒有,何來事一心,理一心,心散亂之類的概念呢?

至於「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就是「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是周元復始地長時修。

讓我們下一文詳談,善導大師所言的「教念彌陀專復專」之涵義,並為每一位有緣往生人制定「必生淨土」的念佛方法,即所謂「正定之業」,從而得到「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到」的殊勝果益!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