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佛,有沒有想過佛陀希望我們信甚麼

圖:網上圖片

佛教的終極思想是成佛,進入佛的境界(淨土)

上文談及「信佛信甚麼」,理所當然是信佛!佛不是神,我們不用懷疑佛是否存在,起碼釋迦牟尼佛在歷史上是一個人。信佛與不信佛與我們何干?為甚麼我們要信佛?佛教徒信佛,是信佛所言、所教的「終極」思想,亦即人死後的最終歸宿、依止之處。

佛教的「終極」思想是甚麼呢?是成佛,悟佛知見,入佛境界(淨土),得大安穩、得大自在,寂滅為樂。作為宗教,佛教不止於有「終極」思想,給佛教徒,乃至每個人一個明確的、崇高的人生目的,而且必須提出達到這個目標的具體方法。

但人知道佛有多少,佛的知見是不可說、不可思議,所以,人如果沒有值遇佛、認識佛、信靠佛,並有佛在旁,與佛同行,得佛悲救、持佛願力、仗佛功德,人是幾乎不可能悟佛知見,入佛境界,往生淨土,度生成佛,成佛度生。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入滅之前,推介一位最適合我等娑婆世界眾生根機的「現在佛」,讓我們常常值遇彼佛、信靠彼佛,常常有彼佛同行,得彼佛悲救、乘彼佛願力、仗彼佛功德,從而入彼佛境界(淨土)。佛陀所指的彼佛,正是阿彌陀佛也!

佛言:一佛即一切佛,一佛土即一切佛土,所以,任何眾生只要得一佛悲救、乘一佛願力、仗一佛功德,從而入一佛淨土,即入一切諸佛淨土,因此,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信佛,就是信阿彌陀佛!何以見得?

佛陀出世及十方諸佛的本懷,是信受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

上文曾引《無量壽經》明佛陀的出世本懷,在於「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而整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只介紹阿彌陀一佛及其極樂世界一土,宣示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

佛陀在卷下說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即必成佛道。

佛陀的出世本懷,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懷,就是「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實即讚歎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名號,如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言,因為有聞名號者能生起對名號信心歡喜,並欲生其國,即得往生,必成佛道。

出世本懷所說的「真實之利」者,是人「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說明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上不可思議功德。「大利」即是「真實之利」,指稱念彌陀佛名、往生淨土之利,是阿彌陀佛本願成就之利,惠施給予念佛眾生。

信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者,應決定深信阿彌陀一佛,念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者,應一心專念阿彌陀一佛,因為得聞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致使念佛人永離輪迴之苦,即得往生淨土,常住涅槃之樂,進入佛的境界,得大安穩、得大自在,寂滅為樂。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不欲直令制惡修福,但勸即令求生淨土

佛陀在《觀經》第三地觀文,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其後在流通分釋:汝好持是語者,持無量壽佛名!未來世一切大眾者,泛指末法濁世一切凡夫;欲脫苦者,即欲捨苦出生死的人,詳見下段。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上段,云「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輪迴六道生死之苦是諸苦之本,佛不忍見眾生長時受苦。

續云:「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大師深明佛意,知道世人信佛、學佛,欲以制惡修福,求得受人天樂,但還要墮入三惡道,沒法徹底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續云:「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勸世人厭捨人天福樂,欣求願生極樂淨土,趣向無上佛道,乃稱諸佛本願意!

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

我們信佛的因緣各有不同,彼此學佛的目的亦有別,所以,信佛的程度有深有淺,學佛的利益有多有少!但諸佛出世因緣的悲心同,教化眾生目的是等無別。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以偈釋《阿彌陀經》)有偈釋「如是」頭兩個字,發人深省,如下:

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

捨彼莊嚴無勝土,八相示現出閻浮;

或現真形而利物,或同雜類化凡愚;

分身六道無停息,變現隨宜度有流;

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

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

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是慈悲心。

  《阿彌陀經》是一部總結性的經典,此經不單止總結了淨土法門的三部正依經典——《無量壽經》、《觀經》及《阿彌陀經》——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淨土,而且總結了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

因此,佛陀在無問自說下,暢說如來出世本懷,是「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法,故有「彌陀化身」之稱的善導大師,從佛陀一代時教的高度來看待和演繹《阿彌陀經》,另一番深義。以上偈頌,下文分解。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