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聖勵凡,統攝萬機,破疑生信

圖:網上圖片

有不堪受三福善法之機,但能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即便往生

前文提及,善導大師釋《觀經》散善義的三福九品,楷定九品中的每一品都有十一門,如下:

一者、總明告命。

二者、辨定其位。

三者、總舉有緣之類。

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

五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

六者、正明受法不同。

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

八者、明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

九者、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

十者、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

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

唯諸師,如慧遠大師在《觀無量壽經義疏》只立六門通九品,與善導大師立十一門,截然不同,如下:一定別其人、二辨其因、三明去時見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時有異、五彰生彼得益差別、六釋會經論。

善導大師所立的十一門料簡之中,最突出莫如第四門的「辨定三心以為正因」,說明三福與三心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意即:修三福淨土行者沒有辨定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福不可以成為往生正因,亦即三福行者必須「一心迴願」,方可得生。

善導大師也提出第五、六門的「機堪與不堪」及「受法不同」,明示三福雖是往生正因,但散善之機有堪受與不堪受善法,說明不能堪受三福善法者,如下品上生與下品中生之機,只要「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就算在心相上,以念佛一行當作自力修三福為正行,迴亦得生。

再推下去,《觀經》的下品下生之機又如何呢?他們是五逆惡人,一點三福的概念都沒有,就算有善知識來教念佛,他們也提不起正念來,所謂「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怎麼辦?善知識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決定往生的力量不在眾生修善迴願,而在彌陀果覺名號

如此這般,此人就隨音聲而稱之,經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三福不是往生的真實正因,而是三心,即文中所說的「如是至心」。何況,釋尊在此文中演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

所謂「具足十念」者,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又說明甚麼呢?說明決定往生不在於行者修多少、拿多少定散善功德來迴願,而在於至心專稱彌陀佛名,而力量不在眾生修善迴願,而在彌陀果覺名號!三心的內涵是「捨自歸佛」也。

正因為三心才是往生的真實正因,所以善導大師指出「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但能一心迴願,莫不皆往。大師在「三心釋」最後一句云,:「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說明三心通於一切定、散根機的人。

可知釋尊所示「三福正因,九品正行」是顯義、權教,是為了顯彰「三心正因,念佛正行」的隱義、實教 ,並明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不待臨終,平生業成也;又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不待當生,現生不退也。

釋尊自開三福的目的:應散動根機、引聖勵凡

或許有人提出疑問:既然釋尊說《觀經》的來意在於念佛,何不單純、直言念佛往生,而夾雜定散善來說,兜兜轉轉,迂迴曲折,豈不是容易令人會錯意嗎?

佛意幽微,凡夫障深,恐難得知,但善導大師釋此《觀經》,三度請佛證定淨土法門的要義,楷定古今,我們才能略知箇中密意和隱義,涉及如來出世本懷和意願,及無問自說此不請之法。

善導大師指出:釋尊自開三福的目的,大概有二:

(一)「應散動根機」,善導大師《序分義》說:「一切眾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攝生不盡」者,即依定善觀行之法說往生正因,則不可攝盡一切眾生,可知釋尊在《觀經》說定散,其意不只攝定善之機,也攝散善之機。

(二)「引聖勵凡」,又云:從「佛告韋提」下至「淨業正因」已來,明其引聖勵凡,但能決定注心必往無疑。有修有證的聖賢尚且欲見佛授記,得生淨土,以此激勵凡夫,欲令眾生「破疑生信」,發心歸向彌陀,願生淨土。

念佛超勝定散,明易行,顯盛德

釋尊在《觀經》提出三種方法往生淨土:定善、散善、念佛。那一種方法是彌陀本願選定的往生行呢?就行法而言,當以念佛最容易,也是本願行,是往生正行。所以,釋尊在「流通分」的付囑文,捨定捨散,唯交代阿難尊者,好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勸導專一念佛。

及至下三品極重罪人,以他們的根機即使「散善」都學不來了,何況「定善」?就果益而言,只有上上之法 – 念佛能使下下之機富下除罪得生,凸顯念佛超過定散二善!

總之,為顯示念佛方法簡單、功德殊勝,才在《觀經》當中先講「定善」、「散善」,最後講「念佛」,把這三種法門擺在一起互相比較,好讓平生佛弟子自己作出明智的決定── 捨難取易。信心決定,往生決定。

為甚麼淨土法門之法是易行極致,其益是無上涅槃,所謂「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印光大師釋言: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續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大哉!南無阿彌陀佛!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