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善根界 二乘種不生?

圖:Joyce Chow
圖:Joyce Chow

極樂世界是報非化

唐朝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澄清及確定:阿彌陀佛(報佛) 的極樂世界是「報土」──真實功德莊嚴的圓滿報土,是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並以問答形式,說明垢障凡夫託佛願以作強緣,與其他得生極樂世界的五乘眾生一樣,一齊平等地得入高妙的「報土」。

當我第一次讀「凡夫入報」問答,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目瞪口呆,一個石破天驚、不可思議、令人難以置信、楷定古今的淨土要義和特色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為了加強有緣往生淨土者的信心,善導大師更隨即提出另一個問答:

「問曰:若言凡夫小聖得生者,何故天親《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今彼國中現有二乘,如斯論教,若為消釋?」問題出自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或《淨土論》的一首偈頌: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二乘人不能往生?

天親菩薩稱極樂世界為「大乘善根界」,言下之意,所有得生者都是大乘菩薩,所以很多人誤解「二乘種不生」為二乘人 (即聲聞和緣覺的小乘人)都不能往生!所以,一直以來,各宗諸師都認為往生淨土者必是大乘菩薩,小(小乘)凡(凡夫)無份。

善導大師為了釋除此疑情,引《觀經》文說──縱使是下輩凡夫得生淨土,住入胎宮,云:「當華開之時,此人身器清淨,正堪聞法,亦不簡大小,但使得聞,即便生信。是以觀音不為說小,先為說大。聞大歡喜,即發無上道心,即名大乘種生,亦名大乘心生。又當華開時,觀音先為說小乘者,聞小生信,即名二乘種生,亦名二乘心生。」

原來,種生等於心生!換言之,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善根的眾生界。那裏的眾生平等一相,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既然大家平等,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譏諷、嫌棄的概念,就連甚麼是「譏」、「嫌」的名相都無!此外,性別上沒有男女之分;身體都具足三十二相,沒有根缺,就連甚麼是「二乘」的心也生不起來!

最後,善導大師作結言:「正由聞大,即大乘種生;由不聞小故,所以二乘種不生。凡言種者,即是其心也。」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淨土宗的特色

為甚麼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特別在此偈提出「等無譏嫌名」?譏諷?嫌棄?原來,有些念佛多年的願生淨土者,雖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後,很想念殊勝的極樂世界,但自知是生死凡夫,罪業深重,身份低微,自覺怎能與大乘聖者相比呢?

他們或許不知或不信「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淨土宗特色,只好依循原有的釋尊教化,以自修持力種福田、長善根、植德本,或藉大因緣(如臨終遇善、助念、提起正念),迴所修己業,向求生淨土,爭取得生極樂世界的機會。

但這些對佛力有疑障的願生淨土者,縱使有緣得生,但心中仍有顧慮,恐怕自己生到極樂世界後會被人譏諷,乃至嫌棄,自慚形穢。事實上,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指出,極樂世界的眾生是平等的,沒有譏諷和嫌棄的名相,更好說明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只要乘佛本願力而專稱名號,直入彌陀報土,必生無疑。

印光大師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意思是,若能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信心很深又堅定,他的根性已超越二乘(聲聞與緣覺)。雖然他還是有煩惱成就的肉身、腦裏還有妄想雜念、宿世習氣,但由於彌陀重願不虛,只要他一向專稱佛名,必生淨土。

又由於必生淨土,他就是正定聚,不退轉菩薩,其身份地位當然已超越聲聞、緣覺以上,好像太子剛出世,還不會走, 也沒有學問道德,還未有功勳,但他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就算他在娑婆世界是無德無能,絲毫沒有改變他已確立下來的不退轉菩薩身份。

印光大師云:「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又如《觀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因此,信知彌陀的本願力,及信受彌陀的救度,不以己業迴願求生,而是專稱名號求生,不但必生無疑,而且直入報土,華開見佛,不住胎苞。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