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信者得救」的彌陀淨土法門

追隨了釋尊的教化已二十年了,當我第一次接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尤其是淨土宗的「弘願門」,我旋即有一種類似天主教、基督教等「信者得救」的想法。學佛以來,我常常與一神教、創造論、神權主義等劃清界綫,聲稱佛教是無神教,人人應以釋尊為榜樣,在人間八相成道,憑自力斷惑、消業、解脫,出離生死,故我不屑借助他力救度,神也好,佛也好,我都一概拒之。

我甚至認為「心外求法」是「外道」、「行邪道」,想不到原來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也有一個「以信方便」、「他力救度」,類似「信者得救」的「方便」法門── 淨土宗。論到「信仰」的程度,淨土宗的「弘願門」比一般其他宗教有過之而無不及!回想起來,釋尊開種種法門,以種種言辭,種種譬喻,為了度脫種種眾生,又怎會獨缺此契機契理,殊勝易行、圓中圓、頓中頓的彌陀淨土法門呢?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說:「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離諸著」者,即離一切世間相,不執一世間法,皆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我等處於雜業世界眾生,偏起妄想分別,苦樂萬品,故以「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欲求解脫。於是,釋尊又云:「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終究言之,無非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境界,此乃我等娑婆世界的凡夫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世親菩薩造《往生論》開偈自督言:「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在立宗經典的《觀經四帖疏》,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亦以一句「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作為開場白,為一切有緣人確立學佛的正確態度,是一切修習淨土法門者必須踏出的第一步!學佛不是為了求知,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離苦得樂,出離生死,究竟解脫,因為生死是諸苦的根本。佛是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其智慧和德相是至極圓滿,堪為我們的天人師、依止師。

所謂「一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解釋:「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即稱念名號,迴向發願,信心相續,心無他想,無餘間修,無雜亂修。要專一,無二心、無後心。曇鸞大師也提出「信心三不」──信心不淳 (在佛力和自力之間,若存若亡)、信心不一 (在彌陀和化佛之間,無決定)、信心不相續 (在專修和雜修之間,有餘念間),皆與「我一心」相違背也。「歸命」,即歸向、歸順、歸化,把自己的生命不顧一切地豁出去,而且是「盡十方」,盡十方法界及其眾生。此願極深極重,絕非兒戲!

佛意弘深,教門難曉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句云:「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真如法性,是宇宙的本體、萬法的本源,廣大高深;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十聖(初地至十地菩薩)都沒法測量其邊際,唯佛能知。我等凡夫不知天高地厚,實是極為渺小、卑微、貧賤。

續云:「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真如法性本是清淨、本是具足,能生萬法,但我等凡夫障深慧淺,以致自性真心被覆蓋,而沒法觀照和顯現出來。我等凡夫有八十八品見惑未破,因而不能從性起修,衹有福德,而無功德可言。當今學佛能見性開悟者有幾許,但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高談闊論佛法者卻大不乏人,衹嘆自誤誤他。

續云:「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釋迦世尊以大悲心出興於世,隨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有漸教或頓教等。當時的常隨弟子們皆能隨緣得解,共沾法益,度脫生死。

續云:「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反觀當今學佛眾生無自知之明,尚求深入經藏,欲飽覽群書,或雜修多門,欲多取教益,結果一事無成,仍然不生慚愧,抱惑自迷。

續云:「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善導大師再一次指出,諸佛隱密的心意廣大深遠,我等凡夫難以明白諸佛所開示的多種教門。就算是三賢 (十住、十行、十迥向菩薩)及十聖,都不能測計思量,何况我等在初信菩薩以外的凡夫,輕如鵝毛,豈敢說自己知道諸佛的旨意和趣向。

生大慚愧心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向佛表白和懺悔,第一句即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我等倒見凡夫真要好好反省,並應生大慚愧心,祇怪自以為學佛資歷較深、或讀過一點經書,剛愎自用,竟敢任意曲解佛意,令人不寒而慄!又不知自己障深慧淺,卑下微賤,心想羸弱,還以為有點禪定工夫,或曾護持三寶,做了一些功德,就起我慢心,以為高人一等。殊不知佛陀的用心,也不覺佛陀的苦心,沒有好好地信受佛陀的教化,隨順佛陀的意願。

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以大悲心,經五劫思惟,精心策劃,成就四十八大願,為了主動地救度十方眾生到其淨土。佛意弘深,佛力不可思議,我等凡夫豈敢拉扯胡說「佛救不了我」,或「佛力不能消業」,「單是專念佛號不能往生」等等,妄自詮釋,標奇立異,越格發揮。

我們應真真正正地放下一切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思想,老老實實地正依淨土三經,及傳承祖師們的注疏,尤其是淨土宗的立宗典籍《觀經四帖疏》。總而言之,常行慚愧,柔和謙下,是淨土行者所應持有的態度。唯是深信佛在淨土三經的說話,依從佛在淨土三經的教導,順應佛在淨土三經的意願,才是真正的淨土行者,真正的佛弟子!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