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的聖、淨解

網上圖片

淨土宗以本門思想統攝他宗的淨土思想 --所謂「本宗化」

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解釋宗的定義,淨土作為一宗,當然有其為尊、崇、主之義,即是獨尊性、系統性和統攝性。詳見末學在「佛門網」2020年4月5日的拙作:〈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作為佛教一個宗,若有他宗思想涉入本宗思想之前,必先經本宗獨尊的、完整的教理與行法之思想系統,加以詮釋,所謂「本宗化」,一方面可保持本宗的尊、崇和主之義不失,另一方面可包容、融合、統攝他宗的思想,並納入在本宗的思想,從而加強本宗弘法的認受性。

龍樹菩薩依淨土三經,並確立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為法脈,針對佛滅後的一切凡夫人,修行學佛越來越難,故從行相上,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其餘法門為「難行道」。

及至北魏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謹案龍樹菩薩的教判,依彌陀本願而判立「他力教」和「自力教」,他的《往生論註》,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闡釋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的淨土法門,為淨土宗在中國創建打下完整和穩健的理論基礎。

大乘菩薩教的主要概念和名相,可以聖道和淨土兩門分別解說

《往生論註》堪稱天下第一奇書。曇鸞大師以對比聖道和淨土二門方式,闡釋大乘菩薩教的主要概念和名相,例如「菩提心」、「奢摩他」 (止門) 、「毗婆舍那」(觀門) 、「不退轉」、「無生忍」、「正念」、「三昧」」、「迴向」等等,並作出「聖道」和「淨土」兩種不同的解釋,所謂「聖淨解」,從而在教義上奠定淨土法門在大乘菩薩教的地位,貢獻至大。

如前文〈從「臨終遇善」,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所述,聖道法門所言的「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下菩提大願有「總願」--四弘誓願,也有「別願」,各有大小不同。「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如《往生禮讚》云。

由此可知,我們不難察知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有兩重意義:

一是眾生願生淨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二是念佛往生人願為傳法人、彌陀的手足,廣為「未發願往生」(即未發菩提心)的人,說此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的救度法,也是發菩提心。

無論是眾生願生淨土的「菩提心」,還是善知識傳法普化的菩提心,都不是淨土行者自發的「菩提心」,而是源自彌陀在因地興大悲所發起的真實悲願心,致使念佛往生人巧方便迴向,作願攝取一切眾生,所謂「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淨土法門的菩提心,在佛力大悲願力的救度下,兼顧能度、所度,自利、利他,一體兩面的辯證關係,更能充份地、全面地體現「菩提心」的深廣涵義,也徹底地落實大乘菩薩教的精神。

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

何以見得淨土行者的菩提心,背後的力量是來自彌陀的真實悲願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二河白道喻」釋白道為「清白之法,成佛之道」,云:「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為甚麼煩惱成就、善心微少的凡夫,在白道上能夠生起「清淨願往生心」?善導大師在喻中言: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水喻貪、火喻瞋,西岸之人喻阿彌陀佛,可知阿彌陀佛「暗中」護念念佛往生人,縱使念佛往生人在現生的路途上遇上貪瞋之難,仍可在白道上勇往直前,並能夠生起清淨願往生心,說明他所生的清淨願往生心,即菩提心,是源自彌陀的真實悲心誓願力。

一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者,必得往生

喻中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此「一心正念」者正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乃至十念」,即《觀經》的「十念」釋--「稱南無阿彌陀佛」是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言: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可知淨土行者只要一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而「南無」本身具足「歸命」,即「捨自歸佛」,也具足「發願迴向」,即「清淨願往生心」之義。此外「阿彌陀佛」本身的名號功德,代表著淨土行者「他作我受」之行,即是彌陀為眾生修行而迴施給眾生的功德。

以佛教的術語而言,淨土行者所歸向的阿彌陀佛「法體」所具功德,即是成為能歸向的眾生的往生淨土之「行體」,故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由此義故,一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者,必得往生。

教依淨土,行歸淨土

可知淨土宗將「聖道」大乘思想「淨土」化(即本門化),並統攝之。反過來說,有天台行者主張「教依天台,行歸淨土」,立極樂「四土」之說,就是天台宗將「淨土」大乘思想「聖道」化,其義相若。

淨土作為一宗,本身有祖師菩薩教判,自成一套具有教、機、行、益的思想和行持體系,既有保持自宗的獨尊性,也有融合他宗的統攝性,絕對可以「教依淨土,行歸淨土」,是純而不雜的淨土法門,應知。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