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在《阿彌陀經》第三次勸願,説在六方如來舒舌證誠之後
前文談及釋尊在《阿彌陀經》兩次勸導我們應當發願,往生彌陀淨土。第一次勸願,釋尊先解釋勸願的原因、理由 –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或許有人當下接受而生起信願,但恐尚淺,未有起行故。
第二次勸願,釋尊見到執持彌陀名號的利益 – 佛與聖眾臨終來迎,接引念佛人往生彌陀淨土,因此再度勸願,行者可就「執持名號」之行,而立往生之信,願行具足,決定往生,此乃「真實之利」、「大利」也。
第三次勸願,釋尊説在六方如來舒舌證誠之後,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次勸願:「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信願行一體」。發願往生者取信於「聖言量」,因為一切諸佛皆稱讚彌陀名號,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當下發起此信願心,則決定往生、必定往生,不待臨終、不待來生。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得到現、當兩種利益
這段經文明確地指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得到兩種利益:第一種是「諸佛護念、得不退轉」的利益,所以,釋尊先勸信,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是在娑婆世界所得的現世利益。
第二種是「得不退轉、往生淨土」的利益,這是在極樂世界所得的當來利益,故「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利益説了兩遍。釋尊後勸願,詳見「已願、今願、當願」及「已生、今生、當生」的「三願三生」文。
「已發願」是過去;「今發願」是當下;「當發願」是未來。過去已發願的,過去就往生,故「若已生」;如今發願的,今生決定往生,故「若今生」;現在沒有發願,將來什麼時候發願,什麼時候決定往生,故「若當生」。
這段勸願的經文給淨土行者的信心非常大。「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意思是只要願生,必定往生!我們要相信:對彌陀名號有信心的人,就應當發願,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可說是「願生即生」。
從三個層面看《阿彌陀經》的「三願三生」文
就「三願三生」文,如果從本經來說,釋尊三次勸願,有初聞者,一勸即發願,決定往生;也有曾發願者,今得重聞再發願,就在當下決定往生;即使聽到三次還沒有發願,只要因緣來到時,今生發願,今生也能得生。
進一步,如果從世尊一代時教的層面來說,就釋尊出興於世,當宣說《無量壽經》、《觀經》,如有得聞者發起願生心,就是「已發願」。「今發願」,是指聞一代結經的《阿彌陀經》而發起願生心。「當發願」呢?
「當發願」是指未來釋尊入滅後,教法留存世間的任何時候,因為聽聞而發起願生心,就是今天我等末法凡夫,聽聞念佛往生的教法,發起願生阿彌陀佛國的心,都必定往生,無一有遺漏。
「三願三生」文可再放到更深遠的時空層面來看,既然阿彌陀佛成佛十劫,諸佛共讚彌陀名號,普勸眾生願生。「已發願」可指十劫以來,經過十方諸佛的勸導,已經發起願往生心的眾生,通通都往生了。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菩薩、人天等,這都是「已發願,若已生」的人。
「今發願」是指《阿彌陀經》的法會當下,娑婆世界聞釋迦牟尼佛所說法,以及十方世界各聞其佛證誠勸信的這些眾生,發起願往生的心,包括十方諸佛證誠的時候,他們本國的眾生發起願往生的心,都屬於「今發願」,這些人通通都往生決定,這都是「今發願,若今生」的人。
「當發願」呢?是指娑婆以及十方世界,未來任何時候發起願往生心,這就屬於「當發願」。從三個角度來看,當知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乃至盡未來際的任何時候,聽聞十方世界任何一尊佛,勸信彌陀名號,而發起願生彌陀淨土的心,這樣的眾生都必定往生,無一遺漏。
淨土法門行易益勝,真是「願生即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故
釋尊來娑婆世界,送大禮給我們。淨土法門非常簡單,念佛非常容易,往生非常殊勝,只要真心願生,沒有一個不往生,因為往生極樂是阿彌陀佛十劫前已為我們,完成往生所需的一切資糧,白白送給我們,請求我們去的。
所謂「願生即生」,有兩種含義:一是今生決定往生,甚至當下一念,信心決定,往生決定;二是今生未必決定往生,視乎當事人發願的深淺,主要是唯願無行,念佛不相續,願也不相續,但是未來三生也必定往生。
事實上,很多人聽別人說極樂世界好,即回應一聲:我都想去!但沒有下文,很快忘卻了這回事,那便往生就不定。當知阿彌陀佛成就第二十「三生果遂」願,所以將來必定因為曾經聞彌陀佛名、繫念極樂而決定往生。
《無量壽經》有偈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說明眾生聞名、往生、得不退轉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本願力所致。阿彌陀佛是酬因之身,「今現在說法」,眾生自然聞名欲生、願生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