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尊一向隨他意說法,應時備機,觀機逗教,令請法者蒙受法益
《觀經》是一部釋迦世尊教未來世一切善惡凡夫念佛往生,淨土成佛的經典。「善凡夫」者,包括有能力修定善,如前十三觀所說,及有能力修散善 – 廢惡以修善者,即《觀經》說的三福 – 世福、戒福、行福者,如最後三觀所說,和沒有能力修善的「惡凡夫」。
然而,無佛住世時,有能力修定善 – 息慮以凝心者, 得天眼能遠觀,少之又少;能進入定境觀想者,可說是鳳毛麟角;又有能力修散善 – 廢惡以修善者,即不做任何的惡事而修種種善事,純善無惡者,亦幾稀矣!那麼,為什麼釋尊在《觀經》還教我們十六觀法,求生淨土?
原因很簡單,因為韋提希皇后提請 – 「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既然有人請法,釋尊自然許應,所謂「法不孤起,遇緣方生」,釋尊一向隨他意說法,應時備機,觀機而為說之,善巧方便引導,教令請法者蒙受法益!
散善之機的韋提希第一次提請,欲以修福得身、口、意三業清淨,使身淨而可安住無憂惱的淨土。但當釋尊光台現國,令韋提希得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其國土超乎她想像的嚴淨光明。韋提希隨即向釋尊提請較高難度的定善觀行,求願往生殊妙極樂淨土。
韋提希第二次提請,以機緣未備,顯行未周,釋尊自開三福作未聞之益
釋尊提醒韋提希,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同時告知韋提希:雖然她不是定善之機,但有其他方法令修福的散善之機得見,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情形如釋尊剛才光台現國,令韋提希得見極樂世界一樣!
換言之,韋提希的第二次提請 – 「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不完整,具片面性,如善導大師說:「以機緣未備,顯行未周,更開三福之因,以作未聞之益」。韋提希從未聽聞釋尊說過散善之機的凡夫,可以藉「諸佛如來異方便」,有得見極樂世界之益!
當釋尊自開三福後,補充一句:「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善導大師釋之為「引聖勵凡」,意即:一切諸佛也修淨業三福,成就清淨身;此淨身必依淨土而立,一佛一淨土,故此釋尊能令韋提希得見二百一十億佛土。
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皆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為「通願」,然而,諸佛中有沒有一尊佛真的大發慈悲「別願」,不但能使欲來生其佛土的眾生 (包括五濁惡世眾生) ,可以無條件地來生,從而能使他們也得到清淨身,祂才取正覺、得清淨身呢?這個問題只有釋迦世尊才能回答!
那一尊佛成佛,成就清淨身的同時,成就使十方眾生可以來生的佛土?
原來是有的,這一尊佛是阿彌陀佛,祂的佛土是極樂世界,同時,祂成就使任何稱念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都可以仗名號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來生的佛土 – 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別願」中的第十八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內涵。
釋尊帶密意來宣說《觀經》,以佛力讓韋提希選取極樂世界為往生的處所,但韋提希隨即問:「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韋提希此一問真是不得了,救了不知多少娑婆的罪苦眾生,包括我們娑婆凡夫。
雖然韋提希經由釋尊引導,才會為我等凡夫提請,但她此刻不只為個人求解脫,還顧及我等佛滅後、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的眾生的安危,希望我們也能願求往生,藉如來異方便,令我們得見、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真是難能可貴,韋提希可說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釋尊也讚嘆韋提希,言:我今可以「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清淨業,是成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一般情况下,凡夫修福業,只為天人之樂,或求個人解脫;怎會想到為成佛,取正覺,求往生,得解脫?!
韋提希在《觀經》代無力修善的惡凡夫,向釋尊問了兩個重要問題
除了「見土得生」 (見極樂而生淨土),釋尊告訴韋提希,得生淨土還有一種更大的利益,就是「見佛得忍」。釋尊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所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是什麼呢?在序分的「光台現國」,韋提希見到極樂世界,如執明鏡自見面像,亦應見到阿彌陀佛,否則不會向釋尊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當時,韋提希卻沒有心生歡喜,畢竟見阿彌陀佛是鏡中人,如看視像,乏真實感!
如今釋尊在序分預告韋提希:「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結果在第七華座觀,韋提希見到「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當下「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並再問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韋提希此一問真是更不得了,所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原來是「得見佛身及二菩薩」,而得生淨土有一種更大的利益 – 「見佛得忍」,即「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釋尊回應阿難提問有關經名時說:「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觀經》的確是一部救度我等凡夫 – 念佛往生,出離六道;得無生忍,淨土成佛的大乘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