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是不是修行的法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要門」的目的,是善巧引導佛弟子齊入「弘願」

上文談及「淨土法門是不是釋尊教化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呢?」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說,因為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若說「是」,因為淨土法門確是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金口所說的,教人求生西方,怎會不是釋迦一代時教的法門之一呢?

但說「不是」,亦非無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說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之法,就連法滅時期的無善根之非佛弟子,或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的人,臨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只要至心稱念,即能蒙佛來迎,得生西方而度脫生死!

怎樣破解這個千古謎團?幸有「彌陀化身」、淨土宗宗祖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判立淨土的「要、弘」二門,說明佛弟子依釋迦世尊的教化,以自力修戒定慧等八萬四千化門,將所自己修成的善法功德,迴願求生淨土者,是淨土之「要門」。

而十方眾生,包括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依彌陀世尊的教化,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專稱彌陀名號,仗彌陀功德而得生,是淨土之「弘願」。「弘願」是純粹佛力救度、攝取念佛眾生回歸淨土之法,即乘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而得生。

「弘願」是以彌陀第十八願為根本,是真實之法,是釋尊之本懷,也是諸佛之意願,有別於依釋尊隨眾生意,以自力修定、散雜善,將功德迴向發願之「要門」,亦即乘彌陀第十九願而求生。善導大師立淨土之要、弘二門,目的是善巧引導佛弟子從「要門」齊入「弘願」。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經眼之文--「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乃著名的「要、弘廢立之文」,成為淨土宗宗風真諦(往生之道)的第一條。

三學六度是修行,念佛也是修行,不修法怎能受法益

有人問:淨土法門是不是修行的法門?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好說,提問者似乎認為修定善及修散善(修三福)、戒定慧三學等才是修行,念佛不算是修行,因為太容易了,讓不懂誦經、参禪的公公婆婆與佛結個緣,種下善根,來世再修行?

簡單來說, 持以上見解的人是看不起念佛,認為念佛只是學佛入門的「基本功」,不是修行得度的解脫法門。或有不認同八萬四千化門中有類似「信者得救」的救贖、救度法門,認定往生淨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念佛只是諸行之一行等等。

事實上,淨土法門是念佛法門,是念佛往生法門。既然是念佛,怎會不是修行,如善導大師說:念佛往生人要「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佛藉名號幫助你、保佑你、護念你、加持你、攝取你、救度你,你不念佛,不執持名號,怎能受法益呢?

再者,講到救度,佛陀說法度生,教人修定、散二善 、三學六度等,難道不是「救度」我們的法門嗎?所謂「信為功德道源母」,佛弟子不信佛語,又怎能得救呢?講到信,除了佛門中人熟悉的「信解行證」的「解信」,難道「一心歸命」的「仰信」不是信嗎?

念佛也是修行,只是修持的行相和心相與別不同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這裏所指的水道乘船則樂的菩薩道,正是淨土法門,其特色是「以信方便易行」。

所謂「以信方便易行」,就是「仰信」佛陀所說,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一心專念彌陀佛名,登彼極樂蓮邦國,疾至阿惟越致地。有別於陸道步行則苦的菩薩道,「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這是龍樹菩薩以修行判別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淨土法門是行門,是藉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念佛往生之法,所以,行者愈少用己心,謙敬聞奉行,多得益也。

所以,一切勤行精進的菩薩苦行者,若欲轉入為以信方便的菩薩樂行者,必須要轉變行持的方法,否則難以成就!這種心相上和行相上的「轉變」,即是釋尊在淨土三經所說「迴向」、「迴轉」、「迴願」等,亦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立淨土之要門所說的「迴」。

釋尊在《觀經》教弟子及眾生等「一心迴願求生淨土」時,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三心是安心法,重點是「捨己歸佛」,詳見善導大師的三心釋。

心相上一心歸命彌陀,行相上一心專稱佛名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以大篇幅詳釋「三心」,強調九品眾生必須「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又在《往生禮讚》概括幅詳釋「三心」,云:

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 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具說,應知。  

三者迥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迥向發願心。 

總而言之,在往生淨土這件大事上,行者必須心相上一心歸命彌陀,行相上一心專稱佛名,所謂「心若信,行必專;心若疑,行必雜」。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