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為生死界到無為涅槃界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正覺淨蓮華之所化生,必是無為涅槃界,是清淨願力所成(圖:網上圖片)。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正覺淨蓮華之所化生,必是無為涅槃界,是清淨願力所成(圖:網上圖片)。

《觀經》的緣起──一場慘絕人寰的宮廷家變

話說《觀經》的「對告眾」韋提希夫人,雖貴於皇后,母儀天下,卻幾乎被親子殺害,而夫君國王被篡位,成為階下囚,危在旦夕。本來,皇后所享受的榮華富貴,人皆夢寐以求,可說是人間福報之至極。如今,眼見至親的兒子殺害自己至愛的夫君,經歷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宮廷家變。

在此至極的「厭苦緣」下,韋提希夫人懇請佛陀憐憫,欲求往生無憂惱處,並求教修觀,入清淨業處,發起其「欣淨緣」。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將韋提希的提請,分為五個環節,有「通」有「別」:

1. 從「韋提白佛,唯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者,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
2. 從「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者,即是韋提自為「通請去行」。
3. 從「世尊光臺現國」,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廣說之言。
4. 從「韋提白佛,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者,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
5. 從「唯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

「通」者,是通用的;而「別」則是個別的,指韋提希個人的取向。

韋提希猶信罪福,苦樂等的相對待思想

韋提希遙拜世尊求憐,並哀求: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不樂」者,不喜不好再生來此人類所居的地球,韋提希欲求生「無憂惱」的國度,但怎樣可以當來得生此地方呢?

就世間因果業報而言,修禪觀者可生初禪天,乃至四禪天的境界,只要行者修因──觀於清淨業處,自然當來得果──生無憂惱處。這種因果關係,猶如修五戒者得人身,修十善者可生天,其義相若。

直至世尊眉間放光,光臺現國,顯現百億諸佛淨土,韋提希才知道有淨佛國土,如極樂世界,致使韋提希別選此土: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此「樂」相對於前文「不樂」而言,即第十八願文所說「信樂」的樂,有樂欲、喜好、願求的意思。

釋尊不請自來,從靈鷲山出入皇宮監獄,正欲藉韋提希的因緣,宣示彌陀淨土法門。此因極樂是無為涅槃的世界,凡夫心粗障重,不可得見。若非釋尊無問自說,及以佛力示現極樂世界,令韋提希代表得見,恐怕我等佛滅後的凡夫凡夫不能得知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

韋提希所見極樂世界,殊勝無比,歎未曾有。她意識到一般的禪觀,只可以生「無憂惱」的天界,而不可以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為此,韋提希進一步提升修持工夫的要求,央求世尊教她修「思惟,正受」──至高的定善禪觀工夫。

從幾番提請中,可知韋提希雖身處在絕境的厄難而生起出離心,但仍停留在罪福、苦樂的相對待觀念,離不開有為生死的娑婆世界之國度。她冀求自己能在定善觀行中得見阿彌陀佛,證得「觀佛三昧」(三昧,正受的別名) 而得生極樂世界。韋提希殊不知極樂世界是彌陀報土,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換言之,眾生生者若沒有相當於無為境界,或次於涅槃功德,是不可以往生彼國的。所以,在《觀經》釋尊光臺現國,示現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後,先許韋提希提請談定善觀行,可迴願求生淨土;同時,釋尊又「自開三福」,告知韋提希及未來濁世凡夫,修散善三福,亦可迴願求生淨土。

迴所修業,向所去處

甚麼是「迴願」?迴向發願心。善導大師云:「迴所修業,向所去處」,即迴一切娑婆世界所修的定散善業(有漏的因果業報),一心向所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處所(無漏的莊嚴實報)!換言之,任何眾生只要一心迴願,莫不皆往。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話雖如此,何以《觀經》有兩個宗旨?善導大師言「亦」,示意「念佛三昧」是隱義,云:「又此《(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觀經》表面上顯說觀佛三昧,而實質上隱說念佛三昧,唯明、唯標眾生專念名號而得生彌陀淨土,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無異。善導大師為《觀經》作結時,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以有為生死界之機,深信無為涅槃界之法

為甚麼得生彌陀淨土,唯說念佛?善導大師提出原因,曰:「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亦有詳釋:「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我們身處娑婆世界是眾生雜業所成,是有為生死界,一切皆隨因緣而生滅,虛妄不實。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正覺淨蓮華之所化生,必是無為涅槃界,是清淨願力所成,自然而非因緣所生,功德莊嚴,真實不虛。既然是彌陀的實報莊嚴土,即一實相,平等一相,生因亦必然是同一無異-念佛。

以有為生死界之機-六道凡夫,深信無為涅槃界之法──一實名號;若非有宿世曾念佛,深厚善根,恐難今生重聞即能信受!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