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經》下品下生文--一段舉世震驚、令人費解的經文
釋迦牟尼佛在《觀經》下品下生文告訴人們:一個犯五逆罪、平生作惡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但他沒法提起正念,只好教他稱佛名才得救,他就不斷地喊着「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蒙佛以金蓮台來接迎往生極樂世界!
這段經文令世人震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唯除文」明明指出:十方眾生皆可念佛得生,唯有犯五逆重罪、誹謗正法的人除外,不得往生西方。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和《觀經》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這段經文更令佛門中人費解。
怎可能一個五逆十惡的愚人,在臨命終時念幾聲佛號,即得往生比天堂還好的極樂世界!?宗教不是導人向善,教人種善因、得善果嗎?阿彌陀佛竟然救這些萬惡不赦、死有餘辜的壞人,豈不是善惡不分,甚至有縱人造惡之嫌,太不合理,不近人情!?
祖師大德以超凡智慧,深明佛意,以「抑、攝」二門來說明以無盡悲心、無比智慧、種種方便、極盡善巧之能事,將難信而難說的淨土法門,公告於世,致使無一個眾生遺漏於彌陀願力救度之外,皆可究竟解脫。詳見上文 – 如來方便善巧說「抑止」,真實悲救還「攝取」。
淨土法門說得太易,恐人恣情造惡;說得太難,恐人卻步不往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慨歎地自說:淨土法門是世間一切難信之法,也是難說之法,難中之難,莫過此難!釋迦牟尼佛欲令世俗凡夫要相信這個淨土法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有理說不清,要正確地、全面地、徹底地講得清楚、圓滿、究竟,是極不容易!
事實上,人們不了解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是佛力救度,佛的大願業力足以令犯五逆罪、平生作惡的人往生淨土;只要他們臨命終時念幾聲佛號,即便就消業除障而得生。然而,說得那麼容易的話,有些人可能無有慚愧,反而恣情造惡,造業造罪,有乖違倫常之嫌。
但若說「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很難,強調人們持戒修善,最低限度必須臨命終時,提起正念,方可得生;又恐有些人卻步不前,或疑惑佛智,有違彌陀本願、釋尊本懷及諸佛本意。但無論淨土法門怎樣難說,佛也要說,因為無論淨土法門怎樣難信,眾生不得不信的!
《觀經》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無緣」者,即是無條件,「攝」者,是攝取,如磁攝鐵,即是救度,亦即以大公無私、平等大愛,救度一切苦眾生。誰是苦眾生?除佛以外,九界眾生皆未得徹底、圓滿、終極、究竟的解脫。
「引聖勵凡」 --引聲聞、菩薩聖眾來激勵我等凡夫發起無上信心
活在有為生死界的凡夫,怎能信受住在無涅槃界的彌陀悲心?若非「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我們恐怕連阿彌陀佛的名號無由得聞得知!
娑婆凡夫因妄想分別心,執着人法見,以凡情測度佛智,故有以上種種疑惑。淨土法門涉及佛力救度,常人是不可理解,亦不可思議!釋迦如來以「非常之言」 – 逆謗凡夫得入彌陀報土;凡夫得聞之後,「不入常人之耳」,言:「雖是佛說,但怎樣說也說不過去?」
正當凡夫這樣想、這樣說,豈不是負上「疑惑佛智」,更重者是「誹謗正法」的罪名!如此說來,依《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唯除文」所言,一切娑婆凡夫豈不是都不得「念佛往生」乎?釋迦如來是否有責任令我等娑婆凡夫生信,就算不得見,也要得聞,是嗎?
是的!其實,諸佛出現於世必有其因緣,不是偶然的!釋尊是有備以來此娑婆世界,八相成道,說此難信之法;釋尊先來一招「引聖勵凡」,用了四十年時間宣示三乘佛法,教化聲聞斷惑證果,不再受生死輪迴,又教化菩薩發菩提心,廣修六度,入正定聚,得無生忍。
我等倒見凡夫不堪受種種方便善法,故不得見佛,不得生淨土
釋迦如來在《法華經》向數以萬計的弟子道明自己的出世本懷 – 開、示佛之知見,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並在《無量壽經》總動員諸聖眾,以種種善巧方便,同心協力,完成「度盡十方眾生」的弘願 – 欲令我等娑婆凡夫發起無上信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見佛得無生忍。
如善導大師在《般舟讚》的一段開場白:「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無上信心」者,對佛的信心!
「倒見凡夫」都是貪瞋煩惱所成就,在知見上都是顛倒 – 「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縱使釋尊來生娑婆,破惡生善,教一切凡聖種種善法 – 定善觀行、散善三福,如止惡行善等,但我等倒見凡夫還是不堪受善法,不能依教修行,不得見佛,回歸淨土。
釋迦如來怎樣利用聲聞、菩薩聖眾,進而引導一切有緣凡夫起信彌陀,發願往生,專稱佛名呢?彌陀如來又怎樣配合釋迦如來在這方面的策略和部暑,接引眾生來生其國呢?且看釋迦如來如何耐心地等待一次難得的時機,在《觀經》向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凡夫說此難信之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