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正因,念佛正行;三福正因,九品正行

001

從上文得知,阿彌陀佛成就第十一、十七及十八願,能使欲生彌陀淨土者,只要一心專稱,彌陀佛名,乘佛願力,即入正定聚。他們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念佛是因,往生是果。這是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是最直接、最簡單、最容易的往生方法,堪稱「易中易」的法門,但亦是最難信,「難中難」的難說之法。

三福以為正因,九品以為正行

《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卻有此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又說「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豈不是三福也是正因嗎?若三福是正因,相對而言,什麼是正行?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時,亦云:「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所以,三福可以作為往生正因,正行就是九品,確有其事。

為何往生彌陀淨土,有兩個正因、兩個正行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頗為複雜,亦很微妙。若非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立的楷定古今之淨土宗要義,恐難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宗明義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二尊是釋迦世尊和彌陀世尊,他們的淨土門有何異同?

善導大師隨即於〈玄義分〉云:「然娑婆化主(娑婆化土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也),因其(韋提希夫人)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安樂報土的大能之人阿彌陀佛是也),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關於要門和弘願二門的詳情,可參閱《為什麼善導大師要乘二尊教開淨土宗?》及《淨土宗要門和弘願二門的異同》兩篇文章。

簡單來說,循釋迦世尊教化入淨土門的,即是三福正因、九品正行,是淨土之要門行者。要門有分為散善三福和定善觀行二門。但是,循彌陀世尊教化入淨土門的,則是三心正因、念佛正行,是淨土之弘願行者。

兩尊兩門,兩因兩行;一分為二,似二實一

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三輩觀的九品文中,亦言一一品中皆有十一門料簡,其中第四料簡「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和第八料簡「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說明無論哪一品都有以下共通之處:(1)淨土之要門行者以三福正因、九品正行,必須要迴向發願才可能往生;如果沒有迴向發願,往生是很困難的;(2)任何一品淨土之要門行者隨時皆可辨定三心,以為正因,立念佛為正行,成為淨土之弘願行者。

兩點說明看似是二,亦可合為一。原則上,雖然淨土行者可隨時從其中一門入而得生淨土,但從教理依據、力用取向和修持方法來看,「弘願」和「要門」都截然不同,故此表面上是兩門,而非一門。但是,「要門」行者修定散二善,要迴向發願才得生,實質上與發三心無異,因為三心最終亦是迴向發願心,最後還是要佛來救你,才可得生,故「弘願」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如上文末段言:「三心釋」釋尊雖在〈散善義〉為修淨業三福者而說,但亦通用於攝取修定善觀行(修前十三觀)的人。這麽說來,「三心」是釋尊為修定散二善的行者而說,總攝一切追隨釋尊教化的佛門弟子。換言之,往生正因不局限於散善三福,也可以是定善觀行;如此說來,所謂「九品」者,又何止九品的根機眾生,更可擴展至萬品,涵蓋一切釋尊所示八萬四千法門的弟子等。

《觀經》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因此,善導大師解釋《觀經》的特色時,云:「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他分析《觀經》的宗旨時,又云:「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何以一經有兩宗?前者正是釋尊教(淨土宗的要門──觀佛見佛),後者是彌陀教 (淨土宗的弘願門──念佛見佛),如《觀經》的真身觀所述。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者, 即此《觀經》的主旨在於引導「要門」行者,只要一心迴願求生,乃至一向專稱佛名,即可蒙佛接引,必得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末段總結淨土法門的二尊二教時,明確地指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既然如此,為什麼釋尊不直言念佛,要自開淨業三福,最後指歸念佛呢?此因眾生根機有別,遇緣不同,有些人不能明信佛智,然猶信罪福,如《無量壽經》言。單靠執提這句名號直接往生報土成佛,他們不信受此難信之法,還擺脫不了較易受信的因果業力、罪福受報等等,所以釋尊只好為他們開個方便而說「三福」,善巧地把他們引導到仰仗彌陀的弘願,充分體現了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慈悲精神。

關閉選單